从被诟病建设速度缓慢拖累新能源汽车发展,到补贴政策强刺激下跑马圈地,再到盈利困难“泡沫”挤出后理性回归,充电桩运营企业近几年的发展犹如坐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
机遇与挑战并存,真金与泥沙俱现,充电桩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兴领域将何去何从?近日,e充网CEO王齐与记者畅谈了充电桩市场的风云变幻。她明确表示,野蛮生长阶段已告结束,提升运营效率才是取胜之匙。
野蛮生长难以为继
在王齐看来,充电桩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从2015年底开始,在风口之下,不少企业开始大规模建桩。然而,因为没有客观的数据支持和成熟的测算方法,加之各桩企又对市场过于乐观,对盈利的时间预判不够充足,导致了建桩的盲目性。“当时,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提出的很多市场政策和推广方式也比较激进,现在看都是不太理性的行为。”她说。
这一轮市场扩张带来的恶果是充电设施质量与场站运营能力良莠不齐,支付方式过多,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再加上各家的软、硬件技术壁垒,互不通用,造成了在一些地方纯电动汽车用户需要下载十几个充电APP才敢出门的怪现状,市场反馈与用户体验不够完美。
2017年下半年之前,高速且大规模建设和运营公共充电设施的企业开始减速并变得谨慎,而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比如,运营预期和实际不符,前期布局的充电设施使用率不高;再比如,场站越多、维护的成本越高,而充电设施的维修、升级、用户的服务都成了问题。
“车主对于公共充电桩的需求是以临时补电为主,充电频次和需求都不固定,但桩企的成本不会因此而减少。”王齐总结说,“充电场站长时间入不敷出,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个别场站难免出现不通电、不运营或维护慢等一系列问题。”
需求至上效率为王
到了今年,行业开始重点解决合理配建和提升运营效率的问题,同时也找到了比较清晰的发展路径。首先,先从企业用户做起,就是常说的专用场站。这类场站的充电需求旺盛,充电地点和频次相对固定,能够客观地进行盈利测算。所以,大部分运营商现在都希望布局和建设专用场站,同时获取更多的企业车辆充电需求,从而提升其利用率。
其次,过去更多的场地提供方逐渐变为充电桩的需求方。比如,商场、超市、酒店等人流密集的服务场所,开始把充电桩作为服务的必要设施进行建设。北京市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停车场内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停车场需按不低于10%的车位比例配建公用充电设施。
“过去基本都是专业的充电桩运营商来建桩和运营,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运营商。”王齐认为,相比大型的充电桩运营企业,这些小微运营商一般拥有自己的场地,建设成本低,而充电往往是它们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不会有太高的运营压力,未来会是一种发展趋势。
“未来,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细分及专注,造车的负责造好车,做桩的负责做好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贴近用户需求,回归常态化和理性化。”王齐表示。
大数据发挥大作用
e充网成立于2015年7月。2016年1月,北京市充电设施市级平台——“北京市充电设施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由e充网建设并运营,该平台于2017年3月由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正式管理,进一步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运营。据介绍,e充网发挥着多种作用,包括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标准的建立、协助政策制定及行业监管、补贴发放的支撑等。
按照此前的补贴政策,北京市场的充电桩有30%的建设补贴,其合规发放的前提是需要清楚地了解运营商上报的场站信息与充电桩实际使用情况是否一致。新国标改造补贴、单位内部建设补贴同样如此。所以企业申请补贴,就要接入平台;平台掌握数据后,先由信息化平台——新能源汽车用户服务平台进行匹配纠错,再启动核查机制,对场站进行实地核查,核查通过后的场站才能在e充网APP上线,正式为公众提供充电桩静态、动态、充电等不同维度的服务。
“在没有这个平台前,政府补贴很难通过人工操作实现核查与精细化管理;但平台建成后,这些数据变得‘手到擒来’。信息变得透明,核查管理变得轻松,行业管理变得信息化、精细化。从技术层面而言,电桩企业‘骗补’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高。”王齐说。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