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有一条以非线路号命名的公交线路,曾经因途经线路长、客流量大而火爆一时,成为众多钢厂职工的“班车”。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钢厂的搬迁,这条线路逐渐的淡出市民的视野,而为了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青岛公交集团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条客流量较少的线路,它就是台东—钢厂大站车,至今这条没有线路号的公交已经开了43年了,虽然它只有一辆车,一个司机,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无号公交”曾火爆一时,钢厂职工最爱
台东—钢厂大站车线的前身是23路,于1976年开通,在线路开通之初,由于线路经过台东、四方、沧口等人流密集的区域,线路一度非常火爆。“由于当时钢厂职工较多,上下班大多数职工要乘坐23路公交车,导乘出来后再换乘其他线路,所以当时客流量很大。”公交市南巴士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杰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由于岛城大型国有企业如棉纺织厂、海晶化工、钢厂、红星化工厂、碱厂等都位于老四方和沧口等老城区,人流密集,乘车需求大,这条线路则作为接驳这些大型国企职工上下班的主力。后来因23路线路号被其它线路使用,该线路于2015年1月23日线路更名为台东-钢厂大站车,这也是岛城一条非线路号的公交营运线路。
老司机开了半辈子,新司机也要一开到底
台东—钢厂大站车线,途经威海路、海泊桥、小村庄、水清沟、永平家园、振华路西站、兴华路、板桥坊、碱厂、钢厂10个公交站点,该线路公交车票价为1元。48岁的驾驶员张慕华已经在这条线路上开了4年的公交车了,张慕华告诉记者,“这条线只有一辆公交车,每天上、下午固定发两趟。”张慕华是从老师傅张锡铭手中接过的方向盘,张锡铭在这条线路上一开就是近30年,直到2010年退休,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开就是半辈子。
张慕华从张锡铭手中接过方向盘的那刻起,就决定把剩余的职业生涯奉献给这条特别的公交线路,做好坐在驾驶室一直到退休的准备。“我开这辆车,为这条路线服务也有4年时间了,也慢慢对它产生了感情,我离退休也就十几年的日子了,我就想安心开着我这辆仅有的大站车,拉着我这些固定而又熟悉的老乘客们,一直到我退休的那天。”张慕华说道。张慕华向记者表示,他觉得一直开着这辆车到退休,是这条线赋予他的使命,他也希望能不负张锡铭的嘱托完成这个使命。
70岁的老乘客:坐的是情怀,乘的是情谊
张慕华告诉记者,由于这条线路的发车时间固定,许多乘客都慕名来乘坐这辆大站车,有的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有的则是来找寻这座城市老城区的回忆。现年70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30年前家住水清沟的他就是乘坐这辆大站车到钢厂上班的,“当时在老沧口上班的人特别多,我当初也是‘大部队’中一员,那时候这条路线还叫23路,早上一车子上的人都是钢厂的工人,乘客们都是同事,而23路显然成了我们的班车。后来钢厂搬迁了,我也退休了,没想到这线先还保留着,虽然缩减成了一辆车,不及以前热闹,但也是留了个念想。”张大爷退休以后,闲暇时候经常会特意乘坐现在的大站车,没有准确的目的地,只是再次坐上这辆车,再次看看着沿途的道路,虽然公交车早已更新换代,乘车的人也换了不少,窗外的景色更是大变样,但那份情怀还在,那份对大站车的回忆还在。
张慕华还透露给记者一件趣事,因大站车发车时间固定,乘坐这条线路的乘客大为老熟人,有一名姓李的先生已经乘坐张师傅的大站车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因为每天准时准点上车下车,他们也从点头之交变成了老朋友。记者通过张师傅联系到这位李先生,李先生接到记者的电话颇为激动,他告诉记者,他家住台东,在碱厂附近上班,因为上下班时间固定,又正好与大站车的行驶时间相吻合,经常能坐上这辆车,一开始只是偶尔能碰上这辆车到站,后来和张师傅熟悉以后,便每天等待着它的来临,也为了能和张师傅说上几句话。李先生还借机表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虽然这条线路只有一辆车,班次也少,但每天只要稍等几分钟,便可以乘坐“班车”,实在是大大提高了他的出行质量。李先生最后表示希望公交不要撤销这条路线,它虽然不起眼,但却有独特的价值。
记者从青岛公交集团了解到,台东—钢厂大站车,是典型的里程高但收入少的线路,而之所以保留这条线路,也是考虑到方便市民的出行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交也从高拥挤度向高舒适度转化。台东—钢厂大站车每天上、下午各发两班车,台东的始发站发车时间为上午4:50、7:00,下午14:35、16:50,如果您也想来回忆老青岛的城市风貌,可以来乘坐这辆大站车,来找寻属于你的城市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