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30日,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在钓鱼台召开,会议期间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总裁裴锋接受了媒体采访,汽车总站网能源编辑组整理如下:
大家好,我是裴锋,现任巨湾技研总裁。我们这家公司诞生于 2020 年 9 月,前身是广汽研究院 2014 年成立的先进储能材料研究团队。当时行业正聚焦续航里程,而我们敏锐察觉到,充电效率若得不到突破,终将成为电动车普及的最大瓶颈。于是,我们锚定超快充赛道,开启了一场 “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的技术突围。
作为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混合所有制高科技企业,巨湾技研汇聚了广汽资本、先导技术团队与第三方战略伙伴的力量,专注于超级快充动力电池及新一代储能技术的研发。2021 年,我们推出全球首款 6C 倍率 XFC 极速电池,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7 公里”,并拿下 “电动汽车最快充电技术” 世界纪录认证;2023 年发布的凤凰电池,更将 0-80% 充电时间压缩至 7.5 分钟,且支持全天候高低温稳定运行。
截至目前,我们的超快充电池已搭载于广汽埃安、合创、创维等多款车型,南沙生产基地实现 8GWh 年产能,配套的 “超充之都” 计划在广州、深圳、海南等地落地,建成超 300 座超充场站。从材料研发到电芯生产,从整车应用到生态建设,巨湾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全球超快充领域的标杆企业。
问:商用车电动化加速,超快充如何在重卡场景构建独特优势?
裴锋:商用车是典型的 “生产工具”,时间成本直接影响运营收益。2022 年商用车电动化渗透率突破 10%,2023 年预计达 20%,重卡对补能效率的需求尤为迫切。传统快换模式初期占比达 60%-70%,但超快充技术凭借 “即充即走” 的灵活性和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后来居上。
巨湾针对重卡推出的 15 分钟超快充电池,完美适配矿山倒短、200-300 公里干线物流等场景,单日可提升运营里程 100 公里以上。随着 “超充之都” 计划推进,湾区高速服务区已实现 480kW-720kW 超充全覆盖,补能效率媲美燃油车,正成为商用车电动化的核心驱动力。
问:从 3C 到 10C,超快充技术爆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行业面临哪些挑战?
裴锋:用户对 “充电焦虑” 的深度痛点,就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国际定义 10 分钟充至 80% 为极快充(6C),中国规划 2025 年实现 15 分钟目标,而巨湾早在 2022 年就量产了 7.5 分钟充至 80% 的电池。2023 年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密集入局,本质是技术向用户需求的主动回归 —— 只有解决补能效率,才能打破电动车普及的最后壁垒。
当前挑战在于基础设施覆盖与产能适配:三四线城市超充桩布局需加速,同时超快充电池的材料配方、生产工艺与普通电池差异较大,需推动产线技术升级。值得欣慰的是,巨湾已将超快充电池成本控制在仅比普通电池高 5%-10%,为规模化普及奠定了基础。
问:如何兼顾超快充电池的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低温场景表现如何?
裴锋:安全性是电池技术的底线。巨湾超快充电池通过三重创新实现平衡:材料层面采用纳米级导电涂层,在 6C 快充下将能量密度维持在 250Wh/kg(仅比普通三元电池低 4%);结构设计上搭载 “凤凰电池” 热管理系统,-20℃环境下 3 分钟内加热至 0℃以上,确保低温充电效率比普通电池快 6 倍;安全标准上,电池包满足 “24 小时无热失控”,远超国家要求的 5 分钟安全窗口。
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技术突破必须兼顾性能、安全与成本,让用户既能享受速度,又能安心使用。
问:超快充是否加剧电网负荷?全固态电池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裴锋:这是一个认知误区。超快充改变的是补能速度,而非总用电量 —— 电网好比蓄水池,超快充只是加粗了 “水管”,总水量并未增加。中国现有 200 万只快充枪服务 2000 万辆电动车,单枪负载仅为燃油车加油枪的 1/13,容量完全充足。反而因用户 “即充即走”,减少了集中充电的负荷压力。
全固态电池的核心价值在于 “减重”—— 能量密度可提升 1 倍,重量降低 50%,这对电动车续航提升意义重大。但固态电解质的导电瓶颈使其超快充难度极高,巨湾正走差异化路线:以超快充性能为前提开发全固态电池,通过纳米界面修饰技术突破传导障碍,相关技术已获国家重点项目支持,目标在 3-5 年内实现 “超快充 + 高能量密度” 的双重突破。
问:重卡电动化渗透率为何滞后乘用车?超快充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裴锋:重卡电动化滞后 3 年,核心在于商业模式差异:乘用车是 C 端消费逻辑,重卡是 B 端成本逻辑。当超快充将充电时间压缩至 30 分钟以内(2.5C 以上),其全生命周期成本已低于换电模式 —— 换电需储备大量电池,初始投资比超充站高 30%。以矿山场景为例,超快充重卡每天多跑 2 趟,年收益增加 15%,这种 “肉眼可见” 的经济账正在改变行业选择。
参考乘用车渗透率曲线,重卡一旦突破 5% 拐点,3 年内有望跨越 50%。随着超充场站在物流枢纽密集布局,2025 年有望成为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爆发元年,超快充将成为破局的核心引擎。
问: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巨湾的下一站方向在哪里?
裴锋:动力电池的终极使命是替代油箱 —— 既要 “充得快”,又要 “轻得省”。液态电池解决了 “快”,全固态电池将攻克 “轻”,而巨湾的技术路线是 “两条腿走路”:短期通过硅基负极、高镍正极等材料创新,持续提升液态超快充电池性能,2025 年目标实现 10 分钟充至 80%;中长期聚焦 “超快充全固态电池”,瞄准 2030 年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同时保持 10 分钟级快充能力。
我们相信,只有让电动车彻底摆脱补能焦虑,才能推动交通领域从 “油电并行” 迈向 “全电时代”。这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一场重构用户体验的产业革命。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