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发布《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公告,包括普天新能源(山东)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普天”)、中上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中上”)、青岛海隆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隆”)等3鲁企在内的27家企业,被暂停受理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未来还有资质撤销之虞。
经济导报记者实地探访山东普天后发现,此类新能源车企或多或少都存在厂区狭小等弱点,因此无法适应不断提升的准入条件。山东普天方面则表示,“公司已主动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正谋求转型。”
山东省科学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吕兆毅认为,首批“特殊公示”27家企业之后,未来还会有更多新能源整车企业退出或转型。他还提醒转型中的企业,“不应忽视软实力建设,凭借核心科技,退出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广义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谋求更好发展。”
主业是组装“绿皮车”
与动辄占地上千亩的整车生产基地相比,山东普天的厂区过于狭小了。8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该公司位于济南章丘区福康路的厂区,发现其东西、南北长均在几百米左右,厂区还被居民区包围,扩展也很困难。
除了狭小,山东普天的厂房也过于陈旧,几间二层楼高、不到20米宽的红砖厂房横向排列在厂区主路两侧,显然不适合架设现代化的整车组装生产线。从门外向里望去,不少厂房内漆黑一片,厂区内工人不多,可见目前产能一般。
之所以到访山东普天,是因为此次被“特殊公示”的三家鲁企,或多或少都面临厂区狭小、发展受限的问题。如中上厂区占地约120亩;海隆则稍好,新厂区占地面积275亩,但也算不上“千亩大厂”。
除了厂区狭小,经济导报记者还发现,这三家鲁企各自的“主业”与新能源汽车制造离得有点远:如中上的主业是生产无轨电车,海隆的主业是汽车模具、零部件及改装车,山东普天在周边居民眼中则是常年组装邮政专用“绿皮车”的工厂,他们甚至都不用“普天新能源”,而用“邮电部530厂”指代该厂。
作为长期关注新能源、环保领域的专家,吕兆毅表示,前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发展,不少企业早早布局、仓促上马,申请了新能源造车资质后便“按兵不动”,造成行业“泡沫”与产能浪费。经济导报记者发现,在2017年7月1日“39号令”开始实施之前,共有230多家企业获得了新能源车的生产资质;但截止到今年1月,只有30家车企符合要求。
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即“39号令”),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而“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经济导报记者在山东普天的厂区,未发现一辆哪怕疑似新能源汽车。
经过多方联系,山东普天总经理韩吉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实际已主动将相关项目“战略暂停”。
准入条件趋严
曾几何时,新能源汽车生产确是山东普天的发展方向之一。经济导报记者登录其官网发现,山东普天是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准入企业,发布有100多个车型的产品公告。而“让新能源汽车畅行天下”的字样,依然停留在官网的显要位置。
新能源造车资质岌岌可危,山东普天选择“暂停”,韩吉伟对此颇有些无奈,“我们厂区就这么大块地方,如果进行生产线升级,新设备能否摆下是一说;市区内出现这么一家生产企业,也不符合城市规划。”
经济导报记者将“39号令”与其前身——2009年的“44号令”对比,发现前者所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中,4大项17小项均有不同程度的细化,总字数更是从2379字增加为4422字;而所附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后者仅427字,前者进一步细化到了1493字。
随着准入资格趋严,不少新能源车企新建的生产线都面临改造升级。上述三家鲁企还有自己的主业,要在不影响主业的前提下,于狭小厂区内上马符合“39号令”的新生产线,或者升级原有生产线为“主副业共享”,势必要在厂区大兴土木。
此外根据相关规划,章丘区正加速构建“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前有智能工厂试点布局的诱惑,后有落后产能淘汰的压力,以汽车改造为主业、分布于居民区的厂区还值不值得升级改造,也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上述3家鲁企,甚至其他20余家被“特殊公示”的企业,或多或少都面临“摆不下”新生产线、满足不了准入条件的窘境。而山东普天的选择则是“战略暂停,择机重启”。
横向转移与纵向拓展
“未来,山东普天不排除择机重启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的可能。”韩吉伟表示,具体突破口正是他们的主业——“绿皮车”组装。
韩吉伟认为,与新能源乘用车相比,“绿皮车”对运量的要求更大,但运营时间和线路固定的特点,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他将其总结为“专车专用”,“举个例子,我们每天从济南定时发一班车去北京,其中的行驶线路固定,自然也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安排固定车辆中转,空余时间充电,这恰恰能避开新能源汽车充电与续航里程的短板。”
此外,经济导报记者登录山东普天的母公司——中国普天集团的官网,发现其一直在布局城市电动车充电网络系统。母公司在充电领域有所布局,韩吉伟认为,山东普天在重启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后也会有所依托。
避开过热的新能源乘用车制造领域、横向转移至竞争较少的专车领域,吕兆毅对山东普天的这种思路持肯定态度,“尽管乘用车领域明显过热,但广义新能源汽车行业仍是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市场潜力依然很大。既然企业有一定的市场和技术积累,为什么不借势转产呢?”他认为,这种思路也适合其他20余家被“特殊公示”的企业参考。
对于上述企业“准入条件受限于厂区狭小而无法升级”的担忧,吕兆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新能源汽车这样的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厂区的占地并非核心竞争力,先进的生产技术才是;如果厂区狭小无法升级生产线,那为什么不根据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生产具有技术含量的配件,并借此立足于产业链的一环呢?”
他还提到一个案例:“今年,聊城中通客车就是引进了我们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世界领先的动力电池电控技术,从而生产出高性能新能源公交车,并且一次拿下了北京公交500辆的大单。”吕兆毅据此表示,企业的核心技术不光靠自己研发,更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有了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加持,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即便无法从事整车制造,也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
吕兆毅认为,首批“特殊公示”27家企业只是开始,未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都会退出,但退出不意味着失败,“关键是,要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横向转移;要么掌握核心技术,顺着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