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产业蓝海,竞争合作并存。
种种迹象显示,以广州、佛山为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正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日前,《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公布,明确将广州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研发中心。佛山早在2009年起布局,南海、高明、顺德都有较为成熟氢能产业生态。在《佛山市氢能源产业规划(2018—2030年)》中指出,要加快推进氢能源有轨电车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接受南方城市智库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广佛提前布局氢能产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广州市氢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思宇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都市圈建设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可加强统筹,建设以广州、佛山为主导,联动东莞、惠州、深圳以及云浮的跨珠三角都市圈的湾区氢能产业带。
四大湾区争先布局氢能产业
从物质能量密度角度看,每千克氢气燃烧后产生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作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氢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技术及产业每年将为全球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并催生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一巨大发展前景,引来四大湾区纷纷加码布局氢能产业。
叶思宇在接受南方城市智库采访时表示,相比较而言,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应用场景是不一样的。锂电池倾向于短途、轻载汽车;燃料电车倾向于长途、重载汽车。从长远看,氢能源燃料电池不仅是电池装置,更是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国家布局氢能产业,更是着眼于能源系统的替代。
加氢站是氢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聚焦这一产业瓶颈,在纽约湾区,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学术机构早已开展氢燃料电池研究,当地政府对加氢站建设补贴标准位居全美前列;在旧金山湾区,从2004年起着手打造氢能高速公路网络,规划2025年前建成200座加氢站,2030年前氢燃料汽车投入使用数达500万辆;在东京湾区,2014年率先推出全球首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2019年日本发布的《氢能利用进度表》明确到2030年建成900座加氢站。
自“推动加氢设施建设”写入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呈加速态势。
截至2020年3月,全国加氢站建成47座,其中2019年新增20座,又以上海(8座)、佛山(8座)数量最多。7月1日,全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广东石油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建成。通过引进日本离子交换膜法大型电解装置,广州企业鸿达兴业制取高纯度的气态氢、液态氢、固态氢能力大大提高。
业内人士预计,若发展顺利,五年内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有望走向成熟。
广佛领衔湾区氢能产业发展
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有望达到万亿元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加上工业生产的清洁化趋势、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都将有效带动氢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佛山超前布局,成为全国发展氢能产业的急先锋之一。据落户佛山南海的广顺新能源董事长吴全回忆,2011年,纯电动汽车产业方兴未艾。佛山就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南海丹灶腾出8200亩土地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氢能产业落子云浮,则是“对口帮扶”的一次全新探索。
2014年7月,在考察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后,担任对口帮扶云浮指挥部总指挥的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决心以氢能作为对口帮扶云浮产业共建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在云浮的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已有20多家氢能燃料电池上中下游项目落户。
因为布局得早,2015年,落户佛山的广顺新能源离心式空压机样研发成功,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2017年9月,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在南海丹灶建成投用。
珠三角氢能产业发展序幕随之掀开。
这一年,爱德曼、海德利森、广东探索等一批氢能巨头布局佛山;国内最大氢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东沣新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布局东莞松山湖;广州黄埔区签下六大项目,搭建起氢能源产业政、企、学、研一体化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