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 创优 • 创见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美国动力电池赛道与中国开启“互卷”

时间:  2024-11-22 14:10   来源:  汽车总站网原创    作者:  总站网电卡编辑组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与我们见贤思齐的谦恭不同,美国秉持着“谁强打谁”的思路一路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穷追猛打”。

从加征高额关税,到以所谓“数据安全”为借口打压我国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再到限制采购中国电池材料,美国对我们进行了“全方位”打压。

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美国也知道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日前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税局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生产抵免(《国内税收法典》第45X节)的最终规则(简称“最终规则”),以此来推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的发展。

美国动力电池赛道与中国开启“互卷”

边制裁边发力,最终规则剑指中国出口“新三样”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新三样”,即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出口7578.3亿元,占出口总值的4.1%,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受到广泛欢迎。

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2024年预计出口量将达122万辆,动力电池全球份额超70%,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

美国自然不愿意任由中国发展壮大。因此,自拜登总统两年前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后,近期又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生产抵免最终规则。

据了解,新颁布的最终规则定义并确认了符合条件的组件抵免额,包括太阳能组件、风能组件、逆变器、合格电池组件和适用的关键矿物。最终规则也将催化企业对未来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帮助确保美国国内关键矿产供应链,并使美国工人和企业处于比中国更具竞争力的地位。

不难看出,美国此次最终规则的发布剑指中国出口“新三样”,在太阳能和风能组件、电池和储能以及关键矿物方面支持本土化生产和制造业回归,减免制造业税收,不断提升供应链韧性。

之所以会发布最终规则,是因为《通胀削减法案》实施后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最新数据,自该法案通过以来,私营部门已宣布投资超过1260亿美元,其中包括约770亿美元用于电池、60亿美元用于关键矿产、190亿美元用于太阳能和80亿美元用于风能。

如此巨大的成效在前,美国自然会更进一步,“乘胜追击”。最终规则发布后,近来美国在关键矿产勘探、审批、开采等方面动作频频,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所需锂等矿产资源供应链。

比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的一项研究估计,阿肯色州西南部地下蕴藏着500万至1900万吨锂。如果可以进行商业开采,现有的锂储量将满足预计2030年全球汽车电池锂需求的九倍。

美国动力电池赛道与中国开启“互卷”

再比如,近期Lyten宣布计划投资超过10亿美元建造世界上第一家锂硫电池超级工厂,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生产高达10 GWh的电池。Lyten是一家生产阴极活性材料(CAM)和锂金属阳极材料,并可以完成圆柱形和袋式锂硫电池单元组装的企业。

另一家电池公司Ioneer日前也已从美国土地管理局获得Rhyolite Ridg锂硼项目的联邦许可。项目预计于2025年开工建设,2028年首次投产,建成后每年将为370000多辆美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提供电池。

动力电池到储能,中国正在实现全球引领

从美国近来的布局不难看出,虽说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还是持“打压”态度,但它也明白包括动力电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储能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也在积极地推进这些领域的发展进程。

而我国早已认识到这些领域的重要性,并且展开布局。这也是让美国产生“畏惧”,频频对我国实施打压的原因。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就自然无需再赘述,与之相关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在实现全球引领。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产销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1-10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847.5GWh,累计同比增长38.3%;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604.5GWh,累计同比增长26.7%;我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103.3GWh,累计同比增长2.7%。

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占率逐年提高,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48.8%、59.8%、62.9%,在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202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占据6席。中国在动力电池产业规模等的各维度领先优势明显。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涵盖基础材料、单体电芯、系统集成、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在内的完备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了超过70%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实现了三元、磷酸铁锂等多条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大规模量产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300瓦时。

美国动力电池赛道与中国开启“互卷”

从动力电池延伸到储能领域,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5%,同时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也在加快。

同时,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逐步建成了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储能规模也逐年扩大。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产值突破3000亿元,截至2024年9月底,已建成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

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总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到2030年将超过3万亿元,2030年储能装机量将达到3亿千瓦。

如此大的市场规模,难怪美国要对我国的动力电池产业生出“忌惮”。不过美国也正在奋力追赶。中美“互卷”模式已开启,我国想要继续实现引领还有一些难点需要克服。

比如,在技术层面,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仍有待提升,安全性也存在不足;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新体系电池的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攻克,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有一段距离;一些高端生产设备以及部分关键原材料,如部分高端隔膜、高性能粘结剂等,仍依赖进口;电池回收技术还不够成熟等。

产业发展层面,动力电池产业链较长,目前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还不够紧密;在电池规格尺寸、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等方面,国内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利于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等。

“革命尚未成功”,我国动力电池行业还需继续努力!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

汽车总站网

  • www.chinaautoms.com/由北京茂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8056018号

    合作QQ: 30514088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国际城乐想汇3号楼16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