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日前,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围绕国家骨干流通走廊和支点城市布局建设需要,结合西安城市流通要素资源分布特点,依托“米”字形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空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西安“四枢纽一基地”平台功能,构建“双核引领、三极支撑、多点保障”的现代流通空间布局体系。
以下为政策原文: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6月28日
(此件部分公开)
西安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打造“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现代流通发展架构,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等工作部署,结合西安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优势,持续放大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效应,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软硬件建设,持续提高流通水平、优化流通网络、完善流通市场、壮大流通企业,有机衔接商贸、交通、物流、金融、信用等领域,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创新引领、协同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更大范围、更有效率、更高水平循环畅通,为推进我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助力开放。坚持战略导向,以双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为引领,发挥“四枢纽一基地”和陇海兰新沿线流通大通道优势,聚焦西亚、中亚、东南亚及欧洲等重点国家和地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流通走廊,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资源整合,高效协同。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类流通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政策体系,推动综合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与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促进流通与产业、流通与枢纽、流通与通道深度融合,实现流通体系各要素高效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数智赋能。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加快流通领域科技赋能步伐,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大力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降低流通环节交易成本,推动现代流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安全发展。坚持低碳发展,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体系绿色集约发展水平和应急保供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增强现代流通体系韧性,强化现代流通体系抗冲击能力,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三)空间布局
围绕国家骨干流通走廊和支点城市布局建设需要,结合西安城市流通要素资源分布特点,依托米字型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空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西安“四枢纽一基地”平台功能,构建“双核引领、三极支撑、多点保障”的现代流通空间布局体系,高效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双循环高效畅通。
图1-1 西安现代流通发展“2+3+N”空间布局体系
双核引领: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两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依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和“自贸+保税+跨境”等外向型功能平台,打造以铁路、公路和航空三大运输通道为主,引领陆—海—空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国际化流通战略枢纽。
三极支撑:以西安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三大平台为重要支撑,依托商储物流、祥云市场、辉煌城配、欣丰农产品、空港冷链物流园和阎良航空综保区等交易市场、物流园区推进流通要素资源集约化发展,培育打造西北流通市场重要增长极。
多点保障:以分布在西安及都市圈周边的农副产品、能源产品、矿产品、综合保税区、商贸市场、大宗商品等不同类型的流通交易平台、物流园区和配送站点等网络节点为依托,进一步构建“干支仓配”一体化的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需求,引领西北流通业提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建设目标
到2025年,西安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内联外通、数智赋能、集约高效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四枢纽一基地”为核心的流通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流通降本增效和服务水平有序提升,市场规模持续发展壮大、培育一批骨干流通企业,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见表2-1)。
不断提升区域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推动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流通体系业态与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在管理体系、运作模式、技术协作、人力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1988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达到14.2%,农产品农资流通量达到2490万吨(不含粮食),西北蔬菜骨干流通走廊流通量达到690万吨,网络交易额达到1087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929亿元。
构建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以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目标,打破市场壁垒、制度壁垒、行政壁垒等,畅通资源、要素等在区域间流转,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信用体系支撑下市场决定价格、价格引导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体系。货物运输总量达到3.2亿吨,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1万吨,全货运航线达到49条,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5800折合列,“+西欧”开通线路达到25条,铁路货运占比达到3.5%,快递业务量达到10.5亿件。
发展有序高效的现代流通市场。着眼商品和资源低成本、高效率自由流动,健全统一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构建类型丰富、统一开放、公平有序、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现代流通市场。推进商贸市场、物流市场和交通运输市场融合联动、有机协同,充分释放各类市场活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流通领域信用治理,强化流通领域金融有效供给和信用支撑保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0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4000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
培育优质创新现代流通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力和带动力的国际性流通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以流通企业为主导的现代供应链,构建新型产销体系,承担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枢纽功能,畅通国内外双向流通渠道,引导和整合全球资源聚合流转。以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和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以我国产业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强化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商贸流通类展会数量达到520个,国家级、省级物流示范园达到15家,国家4A及以上物流企业数达到120家。
表2-1 西安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近期发展目标(预期性)
到2035年,建成高效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流通要素集中,流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内畅外联,流通市场蓬勃发展,流通主体优质活跃,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际化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二、支撑骨干流通走廊能力提升
(一)发展定位
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国际化流通战略支点。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高标准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不断壮大开放型经济规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互联互通,建设中国—中亚南亚西亚流通战略支点;加强产能合作,建设中国—中亚南亚西亚产业合作基地;加强文明对话,建设中国—中亚人文交流基地。
全国骨干流通走廊绿色低碳示范区。整合西安承担的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全国多式联运试点城市、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贸流通资源优势,借鉴全国首个零碳物流园成功经验,建设国家农产品农资、矿产品原料和能源产品等重要物资骨干流通走廊绿色低碳枢纽节点。
西北蔬菜应急保供基地。进一步激活国家“四枢纽一基地”和综合货运枢纽大流通服务功能,构建集商贸流通、消费保障、应急储备和高效配送于一体的高效应急物流安全保供体系,建设立足西安、保障西北、辐射全国的西北蔬菜应急保供基地。
西安都市圈数智供应链创新发展高地。构建集物流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口岸通关、智慧场景、供应链金融、统计分析和支点城市间协同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智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线下实体场景与线上数字平台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型国家战略支点城市供应链数智化服务能级,增强战略支点城市响应两个市场需求效能,带动商贸流通业供应链降本增效和服务能级提升,助力城市群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打造西安都市圈数智供应链经济发展高地。
(二)主要功能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商贸流通的辐射带动能级,发挥西安陆港、空港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通达连接作用,助力农产品农资、能源产品和矿产品等重要物资高效率、低成本流通。作为西北地区蔬菜骨干流通走廊“廊主”城市,与对应产地、集散地、销地开展产销对接和分工协作。
图2-1 西安在三类商品骨干流通走廊上的位置
保障全国农产品农资流通走廊建设。发挥西安在全国重要农产品农资流通走廊上“承东启西,联动南北”的重要枢纽节点作用,依托欣桥、雨润、方欣等现有农产品流通交易市场,结合国家流通战略需求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建设西安农产品物流城、陕西丝路农贸港等农产品农资重点流通项目。积极发挥西北地区蔬菜流通走廊“廊主”城市交通区位、流通设施、保供协调作用,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石河子等主要城市做好蔬菜等农产品流通保供,确保西北地区城乡居民蔬菜日常消费和特殊时期应急保供需求。
图2-2 西北蔬菜骨干流通走廊
支撑全国能源产品流通走廊建设。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通达全国的“米”字形高速公路、铁路网作用,依托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隆基科技、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动力电池和氢能等能源产品生产、流通和交易平台资源,与榆林、临汾、成都、宜宾—泸州、兰州、乌鲁木齐等流通“廊主”城市协同联动。重点发挥西安在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动力电池等主要能源产品流通消费、交易平台等环节的重要作用,助力全国能源产品流通降本增效。
助力全国矿产品原材料流通走廊建设。发挥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散作用,依托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和陕西有色集团等龙头企业金、铅、锌、铜、钒等金属矿以及铝、钼、钛、单晶硅、多晶硅等矿产品生产、流通和交易平台资源,与渭南、攀枝花、酒泉—嘉峪关、西宁等流通“廊主”城市协同联动。重点发挥西安在钼、钛、铜、铝等主要矿产品原材料流通、生产、消费和交易平台等环节的重要作用,助力全国矿产品原材料流通提质增效。
(三)功能拓展
积极拓展与农产品农资、能源产品和矿产品原材料骨干流通走廊,以及陇海兰新骨干流通走廊沿线省内宝鸡、渭南、榆林,联动郑州、兰州、乌鲁木齐和银川等城市建立共享协作机制,建立面向农产品农资、能源产品和矿产品(含进口)销(含出口)地间的高效协作机制。
构建政企协同运营机制。以重点盘活存量、适度做优增量为原则,加快推动流通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促进枢纽场站间有效衔接、枢纽与集疏运体系能级匹配。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战略协议、企业联盟等方式,促进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数字化平台企业与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协同合作,共享运营数据信息,促进网络化、协同化、智能化运营。
建立蔬菜流通联盟合作机制。强化与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和石河子等陇海兰新沿线流通大通道相关城市的沟通合作,通过联合制定鼓励政策,引导跨区域、上下游之间规模企业建立西北蔬菜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企业联盟,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与合作模式,推动网络化布局和协同化运营,定期召开企业联盟会议,研究协调蔬菜流通体系降本增效等问题。
完善海关协调机制。依托西安综保区、自贸功能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海关特殊功能区资源优势,完善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功能;联合机场、铁路口岸驻场海关,积极探索通关服务模式创新,结合流通市场功能特点,提升“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服务效能。加快推动国家“四枢纽一基地”数字供应链平台建设,提升国际流通通关能效。
推进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加强流通业制造业有机衔接,统筹做好工业园区、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等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加快推进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高新区和经开区两大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新建或改造升级铁路专用线、供应链集成服务(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围绕比亚迪汽车、陕汽集团、吉利汽车集团、隆基绿能、中国西电和三星半导体等大型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流通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响应能力;助力制造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发挥西安航空资源和科技创新综合优势,以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积极发展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催生培育低空经济关联设备,提升现代流通服务效能。
三、优化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环境
(一)提升商事服务水平
提升商品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依托国家“四枢纽一基地”,结合城市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大宗商品、蔬菜果品交易市场和储运设施。支持陕西煤炭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升级发展,打造集交易、融资、信息、物流、质检等服务于一体的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建立面向中亚五国的农产品离岸现货交易平台。
加快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铁路、民航、邮政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探索制定分类监管规则和标准,对流通领域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大力推进流通领域数字化发展,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推进西安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准入准营便利化。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3小时办结,登记注册、变更、注销“一网”服务。全面深化“四电”应用,推进“一企一档”。在商贸流通领域开展“准入即准营”改革试点,推动企业开办与涉企许可事项“证照联办”。推行企业跨区域迁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加强区域协同和信息共享。
(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促进规则和标准一体衔接。畅通陇海兰新沿线流通大通道,探索建立亚欧大陆桥走廊流通标准确认机制,加快提升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和石河子等地蔬菜市场一体化水平。发挥陕西省物流与供应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推动流通领域标准体系研究和蔬菜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建立健全流通服务标准体系,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开展流通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建立流通领域重大政策措施会商制度,推动流通领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相关制度。加强流通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审查机制和开展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引导流通企业建立健全竞争合规机制,适时组织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行动,依法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一)建设高标准商品市场
打造集约化流通市场。支持农产品、石油、煤炭和钢材等大宗商品产销对接,鼓励专业市场发挥自身优势,遵循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趋势,在更具承载力的区域建设大型流通类项目,促进重点流通物资集约化发展。围绕全国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政策引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流通领域高质量发展。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非禁即入”。依托蔬菜流通企业联盟,建设西北蔬菜流通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深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通过“规则+市场+生态+场景”四位一体推进数据价值化,争取列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二)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鼓励农产品市场加快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标准化冷库等配套设施。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优化布局,探索联合采购、统仓统配和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对接平台等服务模式,降低流通成本。结合城市国土空间利用和人口均衡发展态势,新建、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加快推广“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促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完善西北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西安绕城高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外迁工作,整合资源建设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构建重点面向山东、山西、河南、四川、云南等产地市场和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等西北消费市场的蔬菜供应链流通体系,积极推进组建西北农产品流通市场联盟,完善辐射全国、覆盖西北主要区县的蔬菜果品物流配送网络。进一步发挥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加强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邮政终端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商品的双向流通。
保障“菜篮子”产品数量质量安全。加强监测数据分析研判,坚持“优储适需、储为所用”导向,落实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确保全市“菜篮子”货源充足、价格稳定。持续推进全市“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提升,支持蔬菜和生猪应急保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以阎良区、临潼区、高陵区、鄠邑区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确保菜地保有面积不低于39.07万亩和“菜篮子”重点品种应急保供生产基地不低于350个。
扎实推进百亿级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供应能力,重点抓好蔬菜保供基地和链主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推动31个蔬菜保供基地提升改造,全年蔬菜产量达到375万吨以上。提高蔬菜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为西安都市圈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蔬菜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多层级商贸网络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商贸流通中心。依托全市商业分层发展体系,形成多中心、广集聚、网络状的大都市商贸新格局。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加快“三都四城”核心功能区建设,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依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空中丝绸之路西安集散中心等优势平台,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转口贸易,大力推进运贸一体化,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商贸流通中心。
加强商业网点和商圈布局规划。积极顺应商业多样化、多元化、体验化、全域化发展趋势,全面优化城市商业布局,重塑城市商业空间。重点发挥商贸功能区、中心商圈、特色示范街区、文商旅融合型景区的商业引领和集聚辐射功能,着力推进商业综合体向服务综合体二次升级,传统商业空间向城市创意服务空间转型,构建大西安“一核四极、多能多心、平台支撑、集聚发展”的全域商务经济承载新空间。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20条特色示范商业步行街,100个具有集聚效应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
全面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落实《西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创建不少于15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带动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改造传统商业载体,引导便民生活圈周边的传统商场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激发服务消费活力,促进融合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生鲜店、超市、餐饮店新开经营门店,拓展网订店取、社群营销、到家服务等消费新渠道,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鼓励电商企业积极探索社区电商服务新模式,深入居民社区、中央商务区和大学生活区等布设网点,实现快递收发、代购寄存、生鲜配送、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促进业态不断创新与升级,提升社区商圈便利化水平。
(四)推动商贸流通业态转型升级
支持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进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进政府领域流通大数据应用。重点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全市电子商务园区、文创园区、产业园区等结合各类有条件的市场主体积极建设直播电商基地。积极开展新零售升级升格工作,支持打造新零售商圈、新零售商场、新零售楼宇等应用场景。依托核心商圈,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打造“商场+电商+元宇宙”的生态链条,赋能传统商场升级,打造共享科创商场。
促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推动实体商业创新发展,探索发展智慧零售,增强实体零售门店的场景化、立体化和智能化展示功能,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引导电商平台、传统企业提升产销衔接水平,开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深度释放消费潜力。引导推动城市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理念下乡,促进供应链、物流配送和商品服务下沉;支持推动农产品进城,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上行。
(五)优化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生态
加快批发业“平台化、专业化”发展。推进长乐路、康复路、雁塔北路等服装、轻工、电子数码市场向商贸功能区升级,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产品集散向信息聚集转变,由交易中心向商务中心转变,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发挥西安对西北地区乃至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商品集散、品牌传播、展示订货、现代物流方面的引领带动功能,重点支持培育电子消费品、服装鞋帽、医药健康、文体用品、钟表家电、美容化妆品等6大领域商品交易平台建设。
加大培育商贸市场主体。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力度,梯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市场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批发、零售等流通企业整合资源,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协同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支持龙头流通企业通过物业并购、经营权接收、闲置物业代管等多种路径,有效盘活存量商业资源。
支持小微商贸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发展和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帮助商贸流通领域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引导小微商贸企业发掘细分市场潜力,拓展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培育独特竞争优势,实现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围绕蔬菜、水果、肉类和电商等西安优势流通领域,力争建成更多的专业化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促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和集聚发展。
(六)促进内外贸流通一体化发展
发挥会展平台交流对接作用。发挥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全球秦商大会和中国西部跨采会等展会作用,培育一批内外贸融合展会,促进国内国际市场供采对接。培育内外贸融合商品交易展销会,完善国内国际营销网络,强化生产服务、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等功能,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接轨。推动中欧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哈(西安)商贸物流基地等提质升级,鼓励内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拓展业务。
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组织开展外贸优品拓内销系列活动,加强市场对接和推广,鼓励开展集中采购,支持优质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商场超市、进商圈步行街、进工厂折扣店、进商品交易市场。支持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西安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
支持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完善海外仓功能,提高商品跨境流通效率。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零售终端等布局建设,建立海外直采、运贸一体、产贸融合的创新发展平台,构建海外生产、营销、物流服务和售后服务网络。加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及相关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提升物流枢纽运行效能。整合国家“四枢纽一基地”物流资源,加快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干线物流通道建设。加强各层级枢纽间协同联通,完善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设施建设。支持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与西北地区国家物流枢纽基地资源共享,提升枢纽干支仓配一体、高效联通国内外市场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效能。
优化物流园区布局建设。以推进绕城高速内物流园区外迁和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市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加强陕西国际航空物流港与省内外物流园区间的协同联动,支持西安浐灞国际港申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重点支持多式联运条件好、经营业态多元、配套设施完善且符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产业配套要求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鼓励现有同质化、传统型物流园区合并改造、升级发展。
完善城乡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站点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配送。加强邮政、交通、电商、快递等资源整合,推进设施共享共用,提高城乡共同配送能力。
(二)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整合冷链物流资源,提升辐射带动能级。整合各类分散的冷链设施资源,盘活医药品、果蔬、速冻食品、进口肉类和水产品等各类型冷库、冷链运输车辆等冷链物流存量资源。重点依托经开区和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两大区域相对集中的冷链物流设施资源,同时结合机场三期配套陕西丝路航空港物流分拨中心、陆港铁海国际物流园和陕西丝路农贸港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存量冷链物流设施整合提升。通过多式联运、设施共享、末端配送等举措,推进基地冷链设施与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制品、速冻食品和医药品等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的高效联通。依托西安空港45条通达国内外市场的全货运航线和西安陆港18条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干线,构建设施互联、干支协同、两端畅通集配一体化运作的国家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畅通冷链服务网络,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畅通西安国家冷链物流基地服务网络向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小城镇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下沉,打造“上行(农产品原产地)下行(末端消费市场)一张网”,重点面向基地周边牛羊肉、苹果、猕猴桃、乳制品等特色产品产地畅通出村(厂)进城通道,支撑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通过提升西安国家冷链物流基地服务水平,促进农产品等产业链资源联动融合,带动上游农产品、乳制品、牛羊肉、水产品及医药品,下游商贸流通、美食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药品流通浪费,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打造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商贸流通融合发展新生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关中平原城市群及西北地区乡村振兴。
加快基地数智化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在现有骨干冷链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基地两大核心功能区——经开区、空港新城存量冷链物流设施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丰富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应用场景,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整合共享。推广使用智慧冷链仓储、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提升冷链服务保障能力,助力“生产基地+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等新模式发展,推动供货、运输、终端配送无缝衔接,形成“干支仓配”高效一体的冷链共同配送网络。
(三)发展逆向物流服务
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网络。支持经营主体开展废旧产品逆向物流业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加快培育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以旧换新专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
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体系。健全报废汽车和废旧家电、家具等资源回收体系,统筹推进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场一体化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支持回收企业采用自建、承租、承包、统管等方式运营回收站点,采用“流动+固定”“定时定点+预约上门”相结合方式,形成扎根社区、服务居民的基础回收网络。发展“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利用配送、安装、维修等渠道建设逆向物流体系,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深入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广“以车代库”流动回收,支持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发展。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
(四)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布局。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及时修订储备目录,强化粮食、蔬菜、医疗用品、能源、抢险救灾等必备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监管。建立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储备机制,推进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改革,优化应急商品储备结构、品种与规模,提升储备效能。布局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构建重点突出、梯次搭配、联动协同的城郊大仓保障体系和基地“平急两用”机制,提高全市生活物资流通效率和保供能力。加强与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合作,统筹多方运力,统一协同配送应急物资,提高紧急运输调配能力。构建市—区(县)—街道(镇)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分级负责、无缝衔接、高效快捷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加强综合性应急保障基地建设。
提升应急物流组织保障水平。完善政府、生产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流通基础设施,完善应急物流功能,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和转运场站。强化干线、支线、末端应急物流组织衔接,提高应急物资接取、送达效率。完善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录,建立高效响应的运力调度机制,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能力。加强全灾种重大应急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应急装备现代化,强化应急实战演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应急物流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集监测、响应、决策、管理于一体的应急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运力、存量等情况实时掌控,推动与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完善信息采集、动态监测、数据分析、风险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加强对物流大面积中断风险的研究评估,提高应急物流组织能力。
六、提升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
(一)深化交通运输体系改革
多式联运更加高效。健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公铁、公空和铁空联运发展,推动铁路运输成为西安陆空联运发展的中坚力量。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络更加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效能更加高效。
运输服务更加完善。运输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加快实施货运“一单制”服务,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持续缓解,城乡社区实现快递服务全覆盖。
安全保障更加可靠。跨部门、跨领域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特大事故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干支线通道运输安全和农产品、能源、矿石等物资运输安全更有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二)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西安国际铁路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辐射带动能级。增加关中平原地区组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西安都市圈公路、轨道交通、机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的衔接、融合,构建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陆空运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国铁、城际、市域、城轨“四网”融合发展,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进工业区、进物流园,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际口岸功能,配套建设空铁联运货站、卡车航班中心;持续推进“三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枢纽为基点的城市快速路网,推进国道平原一级化建设与都市圈“七横七纵”快速路体系建设无缝衔接。
着力提升陆空多式联运服务效能。推进“一单制、一票制、一箱制”,不断提升陆空多式联运服务效能,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开放大通道,协同推进陆上丝路和空中丝路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促进陇海兰新沿线流通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双向互动,聚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货运通道。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集聚,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协同周边、服务全国、融入全球的全域开放格局。
整合枢纽资源提升辐射带动能级。进一步提高中欧班列(西安)运营水平,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和米字型高铁网、“辐射+环状”城际铁路网建设。深度激活空港第五航权和综保区功能,探索建设高效陆—空多式联运网络,增强西安枢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流通资源配置能力。统筹推动空中、地面、信息立体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进一步放大陆港、空港“口岸+自贸+保税+跨境”的功能叠加优势,加快形成以机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物流集散中心。
(三)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推动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探索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推进“一箱到底”服务模式。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散改集”,加快构建公—铁—空多式联运系统,实现结构减排效应最大化。制定“公转铁”中欧班列阶段增量目标,以“稳黑增白、散货入箱、紧盯特货、用好班列”为重点,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主动对接货物到发运量较大企业,推介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优势,用好“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一口价”等政策,吸引“公转铁”货源。
优化干支高效衔接的货运网络。结合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编制并落实《西安市物流项目布局方案(2024—2027年)》,优化枢纽(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为主的三级货运配送网络,实现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的无缝衔接。支持物流园区申报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进一步推进物流园区低碳零碳建设。
推进“一单制”货运数字平台建设。推进铁路运单与海运、公路、航空运单信息共享,建设承载“一单制”电子标签赋码和信息汇集、共享、监测等功能的陆空联运公共服务平台,衔接企业、消费者与政府部门等多方参与人,提供货物运输信息查询、对接、库存、配送及跟踪服务。依托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完善西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行电子通关,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七、拓展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
(一)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
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流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流通供应链链主企业挖掘上下游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订单仓单、存货等项目资源,开发存货质押融资等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积极推广“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为中欧班列(西安)量身打造专属融资服务,提升陆路贸易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以“班列+数字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铁路提单融资”等系列金融服务。
(二)加大流通领域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领域专用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并购重组以及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信贷支持,开展流通企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专用设备抵押、质押信贷业务。支持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为流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流通领域融资项目库,梳理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等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
八、加强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一)提升现代流通体系治理能力
推进流通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围绕流通领域各类信用主体全生命周期、全活动过程的全信息数据,进一步归集市场监管、税务、海关、交通运输等领域流通信用信息,完善相关数据库,推动商品生产、消费流通和质量追溯信息互联互通。推进流通领域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将事前承诺、事中评价分类、事后激励约束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过程。推动企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各类社会组织整合和开放流通领域信用数据资源,实现可公开信用数据资源全部开放。
强化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强化进口冷链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加大追溯数据信息的智能化分析应用,创新重要产品流通追溯查询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依托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全市肉类、蔬菜追溯管理平台,逐步拓展流通领域重点农产品追溯系统产品范围。加快完善西安农产品电子追溯系统,加大系统应用推广力度,督促特殊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安全追溯主体责任。支持各类企业、行业协会等依法依规建立重要产品追溯系统,提供产品溯源、信息查询等服务。
(二)健全流通全程信用监管体系
推广事前环节信用承诺。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政务服务窗口,广泛开展市场主体守法诚信教育。为市场主体办理注册、审批、备案等相关业务时,适时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针对流通领域行政许可和证明事项等环节,推广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实施日常监管,将信用承诺书及履约情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事项中,充分发挥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作用。
完善事中环节信用监管。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全面建立流通主体信用记录,在办理注册登记、资质审核、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过程中,及时、准确、全面记录流通主体信用行为,特别是将失信记录建档留痕,做到可查可核可溯。推动相关机构利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结合行业管理数据,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模型,为信用监管提供更精准的依据。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效能,通过“信用+追溯”对流通企业进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
强化事后环节信用监管。通过行政性、市场性和行业性等措施多管齐下,依法依规建立流通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开。对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流通企业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对失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并将相关失信行为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开展商贸市场星级评定、信用“红黑榜”发布和诚信商户评选,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信用管理水平。
九、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西北重要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合作共建机制作用,依托陇海兰新骨干流通走廊,进一步完善西北蔬菜骨干流通走廊城市联盟工作机制。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石河子重点城市的基础上吸收陆桥走廊沿线城市作为联盟成员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市资源规划局等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协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工作督导,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细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
列入本实施方案的流通类项目均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三区三线”各项指标中予以优先保障。适度提高项目建设用地容积率,重点保障“退城入园”物流企业用地。探索建立物流用地集约利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增加仓储设施容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流通企业财产、货运损失、民事责任等领域的综合保险产品。
(三)加强监测和宣传工作
健全方案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完善现代流通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预测预警。围绕项目建设、用地保障、财税支持、项目执行等方面,开展全流程跟踪监测,形成年度绩效评价报告。结合流通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有效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政策培训和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积极营造各方关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