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 创优 • 创见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意见稿发布

时间:  2021-05-07 16:20   来源:  上海交通委员会    作者:  网络转载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2021年4月30日,上海交通委印发关于《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根据规划意见稿,“十三五”期间上海交通节能减排建设取得进展,绿色交通环境日益改善,其中2020年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2.6万辆,到2020年底充电设施达37.7万个。

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意见稿发布

“十四五”发展任务中明确:要构建全市电动车经营性快充网络,推进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探索居民自用桩智能充电模式;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全市公交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 巡游出租车、邮政等领域更新和新增车辆力争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逐步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

以下为意见稿全文:

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示稿)

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 2021-2025 年。

一、十三五发展评估

“十三五”以来,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指导思想,“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和完善,规划目标总体执行良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有序 推进,重要指标基本符合预期。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1、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稳固,航运服务功能继续提升

港口能力持续提升。2020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 万标准箱(TEU),连续 11 年位居世界首位。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 51.6%,其中国际中转比例 12.2%。芦潮港铁路中心站与洋山港区实现衔接运营, 海铁联运量快速增长。港口现代化水平提高。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新华·波罗的海“2020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全球排名第三,比 2015年上升 3 位,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邮轮产业持续转型。海获批全国首个邮轮旅游示范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码头完成扩建。2019 年,邮轮旅客发送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亚太航空枢纽初步建成,航空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基本确立。2019 年,上海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 1.22 亿人次、406 万吨,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 4 位、第 3 位;出入境客货吞吐量分别占境内机场国际客货总吞吐量的 25.1%、44.9%,多年位列我国境内机场第 1 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枢纽网络。2019 年,上海两场共有 107 家航空公司开通至全球 50 个国家的 314 个航点, 网络通达性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航空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上海两场先后获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便捷出行“白金机场”认证。2019 年,上海两场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机场交通集疏运系统不断优化。地铁 2 号线东延伸段贯通运营、17 号线建成通车,北翟快速路、郊环隧道等建成,机场联络线开工建设,建成后上海两场可实现 40 分钟快速通达。

3、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一体化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2020 年,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推进国省干道建设,G346 江杨北路改建建成通车,G320 等持续推进。推进第一批 9 条省界断头路规划建设,盈淀路等 4 条道路已建成通车。建成杭申线、长湖申线、赵家沟东段航道,持续推进大芦线二期等高等级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对接苏浙的航道基本建设完成。区域交通往来日益密切。2019 年,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之间铁路日均旅客到发量达到 44.6 万人次。至2020 年底,累计开设 28 条毗邻客运线路。完成全部 9 个省界收费站拆除,推广 ETC 安装应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会同苏浙皖三省交通主管部门在政策、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多层面的合作。

4、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客运服务品质逐步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和出行总量基本保持平稳。2019 年,中心城人员工作日日均出行量3242 万人次(较 2015 年增加 1.7%)。共客运能力持续提升。2019 年,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 1647 万乘次(较 2015 年增加 6.1%),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 1064 万乘次(较 2015 年增加 26.5%),占公共客运比重达到 64.6%。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2020 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729 公里,较 2015 年增加了 111.5 公里,加强了对张江科学城、长三角示范区等重点地区的服务。地面公交服务层次逐步丰富。中心城骨干公交线网已完成延安路等 8条骨干通道线网优化调整。71 路、奉浦快线、松江有轨电车等多模式公交线路开通运营。沪宜公路设置上海市第一条合乘车道(HOV)。公交专用道高峰时段平均运行车速 15-17 公里/小时(地面公交平均运行车速 12-14 公里/小时)。公共交通服务效率提高。2017 年,上海获国家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两网融合更加紧密,全市 75.3%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 50 米半径范围有公交线路服务。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半径范围内常住人口、就业岗位覆盖比例分别为49%、57%。中心城轨道交通骨干线路高峰最小运行间隔缩至1 分 50 秒。出行信息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出行信息服务手段推陈出新,通过手机 APP、公交电子站牌和站杆等载体,实现了公共交通运行状况等多种交通信息的实时查询,以及主要道路拥堵指数、交通事件等的实时发布。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轮渡实现电子支付全覆盖。

5、道路网络持续优化,重点地区道路配套不断完善路网规模持续增加

2019 年,全市道路总里程达 18539公里(较 2015 年增加 355 公里),其中公路总里程达 13045公里。建成 S26 公路入城段、郊环隧道、虹梅南路高架、北翟路地道等,推进济阳路高架等建设。“一江一河通道布局进一步完善。周家嘴路隧道、长江西路隧道、昆阳路越江等项目建成,中心城越江通道形成“4 桥 14 隧”布局。重点地区路网配套工程持续推进。嘉闵高架、北翟路地道等通道贯通,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S3、两港大道快速化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区区对接(断头)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打通 61 条,有效缝合区域发展裂缝。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18-2020 三年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106 公里,已完成 1247 公里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628 处安全隐患整治。道路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道路养护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结合迎建国 70 周年和进博会重点任务保障,路况面貌进一步改善。

6、交通节能减排建设取得进展,绿色交通环境日益改善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增幅放缓。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总能耗为 2669.7 万吨标准煤,水运、公交、巡游出租车用能下降。交通污染排放持续改善。绿色港口建设持续推进,上海港实施低排放控制区二阶段政策以来,港区 SO2 浓度持续下降至8μg/m3,与全市平均浓度持平。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2020 年,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 42.6 万辆。充电设施布局建设加快,2020 年底达 37.7 万个。持续营造绿色友好出行环境。“一江一河”贯通工程持续推进,慢行交通品质不断提升。邮政业绿色智慧发展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车辆清洁化、模式集约化、全供应链绿色化发展。

7、交通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改进,交通保障应急能力提升综合交通保障及应急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圆满完成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任务。在“新冠疫情”期间,根据疫情发展动态,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有效保障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持续实施道路交通缓拥堵项目、提升道路通行效率。2017 年至 2020 年,完成道路交通缓拥堵项目 405 个。快速路早晚高峰车速保持平稳,浦西快速路早、晚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分别为 40.7 公里/小时、43.5 公里/小时,与 2015 年基本持平。2019 年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为 1.84 人。继续推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截至 2020 年,提供约 3.13 万个共享泊位。完善公交车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上海公交”APP 基本实现本市所有公交线路动态信息查询服务。进一步健全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地方立法工作,制定(修订、修正)地方性法规 9 部、政府规章 9 部,出台国内第一部航运中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8、邮政快递行业发展迅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功能持续增强。536 个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四项业务(信件、包裹、印刷品、汇兑)齐全,全面实现电 子化营业,乡镇网点覆盖率 100%。快递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青浦区获批“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2020 年,快递业务量完成 33.6 亿件,人均快递使用量 139 件。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成投用大型的快递处理中心达到 31 个,50 余条自动化分拣线。

(二)主要存在问题

当前综合交通依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上海国际海港枢纽和航空枢纽在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方面仍可提升,上海港集装箱码头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依然缺乏,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快;新城综合交通体系不够完善,轨道交通功能层次依然单一,支撑综合性节点城市作用有限;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城市交通保障能力仍要增强,交通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治理水平、交通环境、交通品质、 交通安全等方面仍需不断提升;交通行业发展要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在科技应用领域有待创新和突破。

二、十四五发展要求与趋势

(一)发展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在新机遇和新背景下, 上海综合交通体系也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

1、积极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上海要积极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在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领域实现突破和引领。

2、积极贯彻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要进一步发挥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综合交通体系要更好地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依托共建“轨道上的长三 角”、推进港口群联动协作、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提升长三角 世界级城市群的全球辐射能力、城市群之间的高效连通能力。

3、积极贯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求。国家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海要在超大城市交通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基础上,实现“建设改造”向“有机更新”转变,“传统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和风险管理”转变,提升交通有序治理水平。

4、积极贯彻建设人民城市的发展要求。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重要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支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依托更加开放的国际枢纽和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全龄友好、无障碍出行的高品质交通环境,让市民在高效、安全出行中感受城市交通的温度。

5、积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确保上海在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对绿色交通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适应交通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削减交通污染物和碳排放,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进一步加快交通体系的低碳转型,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6、积极贯彻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落实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要求,到 2025 年,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大力推进数字化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交通设施、出行服务、交通治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数字化提升赋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研发建设,深化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加快新模式、新方式发展,促进科技与信息化从对业务从局部点状支撑向全面联通赋能转变。

(二)发展趋势

1、航运外部形势日益严峻,不确定性加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全球经济增速呈现趋势性下降,产业链转移和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引发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国际航运和航空业都面临严峻挑战。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加剧,航运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港口扩建、税收优惠、人才吸引等政策 措施提升竞争力。航运中心建设要提升服务能级,扩大国际 开放度,更多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或产业优势、体现绿色 化和数字化特点。

2、长三角一体化对交通互联互通的需求日益迫切。长三角区域的交通格局逐渐由单点联系、轴向联系走向网络化联系,城市群之间通勤、商务和休闲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长三角城际交通设施网络、客货运输管理、服务效率品质都需要更好的适应高效、便捷的城际需求特征。

3、中心城核心功能强化需要更可靠的交通保障。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中央商务区的集聚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外滩、张江科学城、“一江一河”沿岸的新一轮建设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功能,对提升交通保障能力、交通服务可靠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

4、新城与新市镇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交通支撑。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综合性节点城市与毗邻城市、周边城镇间联系需求日益增加,与中心城也仍将保持较强联系。城镇圈作为郊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内部的通勤出行需求将较快增加,需要完整的交通体系给予保障。

5、重点地区转型升级带来新的需求增量。宝山、金山、吴淞、桃浦、南大等重点转型地区将加快打造成为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的产业新区,转型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将对交通设施配套和交通服务带来新挑战,弥补短板同时,更要支撑和引导地区发展。

6、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驱动交通革新。交通发展与现代智能科技融合度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人脸识别、5G 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在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催生交通服务各个领域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交通服务走向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 驱动相关行业转型革新,需要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

7、城市运行安全需要更强的交通韧性。“新冠疫情”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后疫情”时代,远程办公、弹性工作、错峰出行、预约模式、共同配送等将可能成为新常态,城市交通应急保障能力的提升愈发必要,可靠的设施网络等生命线工程以及定制化的公共服务、门到门的物流配送等个性化需求也将更趋重要,需要增强交通设施基本保障能力和韧性。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增强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着眼于构筑新时代上海门户枢纽功能,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增强城市影响力。

坚持协调融合。充分融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衔接;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推动各层级与多方式交通间有机衔接。

坚持创新驱动。体现时代特征,着力打造交通治理体系和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城市样本;增强创新策源能力,适 应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提升综合交通智慧化水平。

坚持集约绿色。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存量资源, 扩大有效供给;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鼓励集约绿色出行。

坚持安全公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快实现综合交通体系更为安全、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提高综合交通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和非常态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和交通韧性。

(二)发展策略

强枢纽。形成枢纽门户功能升级、辐射引领能力增强、资源配置能级提升的航运中心发展新格局,推动构建长三角世界级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航运服务品牌国内示范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织网络。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市域空间新格局,优先发展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交通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

提品质。缩小城乡差异,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运输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出行需要,推动公交优先战略向纵深发展,形成全龄友好、绿色低碳的交通环境,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优治理。完善超大城市交通治理体系,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注重交通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统筹优化存量与增量, 发挥交通在城市更新中的保障功能;交通管理更加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营造公平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体现海派特色的交通文化。

促转型。促进数字化转型,围绕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系统性重塑,在交通领域打造更多的数字应用场景,加 快交通管理和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促进绿色化转型,全面推动上海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绿色交通比例。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四五”时期,上海交通要持续完善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超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立体融合、人本生态、智慧高效的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世界一流, 区域一体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全国领先,综合运输服务品质一流,交通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

立体融合。围绕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球城市建设,全力提升“海、陆、空”全方位融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提升枢纽辐射和连通能力,提高交通运输协调整合水平。

人本生态。紧紧围绕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营造富有魅力的交通环境、快慢相宜的交通条件、可持续的绿色交通模式、可化解和抵御风险的交通能力,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提供更多更舒适的出行空间。

智慧高效。围绕创新之城、智慧之城建设,积极打造交通新技术示范应用新高地、交通服务智能化新典范,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准,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具体指标:

国际海港和国际空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 4700 万标准箱(TEU),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 1.3 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 410 万吨以上,均保持世界前列。

铁路网,加快构建“五向十二线”干线铁路通道布局;轨道网,重点加快市域线骨架建设,持续完善城市轨道网络, 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 960 公里;道路网,全市高快速路里程超过 1100 公里;航道网,持续推进“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格局。依托四张网络建设,实现上海中心城 60 分钟可达毗邻城市(太仓、昆山、嘉善等),主要枢纽 120 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半径范围内常住人口、就业岗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 55%、61%以上。

四、十四五发展任务

(一)全面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核心竞争力

1、进一步提升港口设施能力,开展新一轮上海港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岸线资源,完善港口布局,优化港区功能;实现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全面达产;推进长三角地区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加快与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2、打造高效畅达的集疏运体系,推进沪乍杭铁路、外高 桥港区铁路专用线及疏港道路建设;加快构建洋山港水公铁 集疏运系统,建设临港集疏运中心和东海大桥智能重卡系统, 推进南港码头铁路专用线相关前期工作;推进苏申内港线、油墩港等航道整治工程,规划建设大芦线等河海直达通道, 继续推广江海直达及河海直达运输模式。

3、着力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公用港区建设,匹配港区与内河航道功能,推进白鹤等示范港区的建设。

4、强化航运资源配置功能,以航运科技、信息咨询、法律仲裁、融资保险等业态为重点,依托北外滩、陆家嘴-世博、临港等核心承载区,实现航运服务要素加速集聚。

5、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硬件设施,推进浦东机场四期扩建,新建 T3 航站楼及其综合配套工程。

6、深入探索跨区域机场合作机制,支持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其它机场合作。

7、打造高效便捷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机场联络 线、21 号线、两港快线等多层次轨道交通,优化机场集散道路。

8、巩固国际一流的航空货运枢纽地位,建设浦东机场超级货站。

(二)加快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

1、加强铁路对外通道建设,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沪杭 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加快沪通铁路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

2、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嘉闵线北延伸、沪苏嘉城际等项目规划建设。

3、完善铁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加快推进上海东站、松江南站、宝山(新杨行)站等建设,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客站格局;开展徐行铁路货站前期研究。

4、推进既有铁路资源改造利用,增强铁路服务市域客运及城市物流功能。

5、构建市域线网络骨架,建成 17 号线西延伸(东方绿舟站至西岑站);推进机场联络线、崇明线、嘉闵线、两港快线等建设;推动南枫线等项目规划建设。

6、持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建成 14 号线、18 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路;开工建设 18 号线二期、23 号线一期等一批轨道交通线路。

7、加快推进 12 号线西延伸、15 号线南延伸等规划建设工作。

(三)全方位提升客货运输服务品质

1、完善中运量及多层次的地面公交系统,形成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三级线网,推进骨干公交通道建设;优化区域线网,注重与轨道交通和骨干公交线的换乘;加强重点地区、主城区外围居住区和产业组团的公交服务。

2、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效率和品质,加强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维护,确保安全可靠运行;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打造人性化、友好型的公共交通服务;推进两网 融合,换乘公交距离在 50 米以内的轨道交通站点比例达到80%;充分保障公交路权,提升公交专用道通行效率。

3、根据出租汽车行业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法规政策、信用管理及事中事后联合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巡游车和网约车融合互补、共同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4、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智能化水平,地面公交全部线路信息接入“上海公交 APP”,继续推进公交电子站牌建设,实现外环以内和五个新城公交实时到站预报服务全覆盖,不断提高公交实时到站信息预报准确度。

5、维持轮渡交通辅助公交和特色交通的功能定位,打造上海城市“水上会客厅”。

6、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推动道路货运设施与航空、 水路、铁路运输设施紧密衔接;推动传统货运场站向现代化 物流设施转型;推动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形成。

7、针对港区、物流园区等周边区域道路,进一步优化货运组织,统筹研究客货分流。建成 G1503 浦东段及浦西段,改善外高桥、宝山等地区道路集疏运交通条件。

8、构建层次清晰、高效有序的多级城市配送体系。推进 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清洁能源化,完善配送末端设施。

(四)持续优化完善道路系统功能

1、加快道路骨干工程建设,建成 G15 嘉浏段,加快推进 G50、G15 嘉金段等拥挤路段改建以及 S16 公路等建设, 推动省界对接道路增能扩容,提升近沪地区路网通行能力; 完成 S3 一期新建、S4 改建等项目,改善郊区与主城区间路网通达性;推进主城区骨干通道建设,建成北横通道、东西通道、漕宝路快速路等项目,推进南北通道、漕宝路快速路东延伸等项目规划建设;推进隆昌路等越江跨河桥隧建设。

2、改善道路网络功能,实施外环西段功能提升,加强外环线沿线道路网衔接;优化完善新城、重点区域和重点转型地区的路网体系,完善中心城次支路网,加强公共通道建设, 提高路网密度和连通度;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造“江南水乡、路美人和”的出行环境。

3、完善慢行交通系统,依托“15 分钟生活圈”建设,打造全龄友好、充满活力、品质宜人的慢行空间;加快实现慢行系统连续成网,保障慢行路权,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五)建设独立完善的新城综合交通系统

1、围绕“对外强化、站城融合、内部提升、特色差异”的原则,一城一策,远近结合,从对外和内部两个维度构建新城交通体系。

2、加快建设安亭枢纽、青浦新城枢纽、松江枢纽、奉贤新城枢纽,完善四团枢纽功能;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推进沪乍杭铁路(含浦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推进嘉闵线及北延伸、两港快线、17 号线西延伸(东方绿舟站至西岑站)建设,推动沪苏嘉城际、南枫线、嘉青松金线、12 号线西延伸等规划建设;续建 G15 公路嘉浏段改造、S7 公路、S4 奉浦东桥及接线工程、S3 公路一期等, 推进沪嘉快速路功能提升、G50 智慧高速扩容、沪松快速路、S4 公路入城段交通功能完善、S3 公路二期等建设。

3、围绕大运量轨道交通(市域线、市区线)节点,构建新城局域线(含中运量等骨干公交)网络,优化新城公交网络,形成多层次公交服务;不断完善新城内部的主次干路和支小道路网络,打通断头路,进一步研究新城内部快速路网系统;构建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挖掘停车资源、缓解老城区停车矛盾,推进新城公共停车场建设。

4、坚持公交优先,探索新城交通管理机制创新。完善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城 市综合交通体系。

(六)加快构建重点地区交通体系

1、打造三大战略片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智慧生态的综合交通体系。自贸区新片区建设两港快线、沪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构建形成市域轨道交通骨架和干线道路体系; 长三角示范区推进沪苏湖、沪苏嘉城际、17 号线西延伸(东方绿舟站至西岑站)建设;虹桥商务区加强区域对外交通枢纽功能和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区域路网、西交通平台改造等建设。

2、加强城市重点地区交通配套建设,支撑北外滩、张江科学城、宝山、金山和各类转型地区发展;坚持公交优先战略,TOD 模式引导重点地区发展,打造立体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重点地区路网结构,提升道路功能,打通断头路, 打造“密路网、窄马路”路网格局,构建活力街区。

3、发挥交通在城市更新中的保障和指引功能。

(七)注重提升交通精细化治理和安全管理能力

1、加强机动车号牌额度总量联动控制,完善非营业性客车额度管理政策,引导小客车合理使用,保持道路交通服务 水平总体受控。

2、加快推进“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累计推进创建100 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 10000 个公共停车泊位, 积极盘活各类自主停车资源;继续实施差别化停车管理政策, 完善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功能;多措并举缓解居住区、医院等 重点区域“停车难”等矛盾;推进五个新城的P+R 停车场建设。

3、加强数据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推进交通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形成“交通综合业务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格局,促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深化政务 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应急响应智能化防控,建设集监测、响应、决策、管理于一体的交通应急指挥协同平台,提升应急响应协同能级和处置效率。

4、探索推进内环等高架道路“年轻化”整治工程,延长道路设施服役年限;强化交通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建立高效精准的养护监管体系,加强设施养护作业规范化管理;强化预防性养护,提高养护智能化水平。

5、加强道路交通拥堵管理;优化交通组织,持续实施道路交通缓拥堵项目;加强公交路权保障,因地制宜推进合乘车道设置。

6、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交通行业执法管理。

7、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载运工具及运 输装备安全技术水平;加强营运车辆准入管理、强化动态监控;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韧性交通系统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管理事后与事中事前并重。

8、加强“科技兴安”顶层设计,建立运行机制,充分运用标准规范、科技装备、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手段,提升行业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智能化水平。

9、强化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一体化、立体化应急救援网络;深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区域化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强化社会救援协同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急保障能力。

10、继续加强交通文明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市民交通 安全和遵章守法率,鼓励市民主动参与交通治理,提高交通 文化力。

(八)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

1、推进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试点和应用,完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布局;推进 S32、G15 嘉浏段、G50 智慧高速实施方案,推进城市快速路智慧化改造;打造智能化“海 空”枢纽设施、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客运枢纽场站;构 建全市电动车经营性快充网络,推进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 探索居民自用桩智能充电模式。

2、推进 BIM 技术应用;提升自动化载运工具和装备的应用;推动物联网、5G 技术、北斗系统、量子通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

3、加快出行信息融合,探索政企数据交互机制,积极开展一站式出行(MaaS)的推广应用。

4、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长三角示范区、临港新片区,探索交通科技创新策源发展。

(九)加速绿色低碳交通转型发展

1、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2025年水水中转比例52%以上,海铁联运量翻一番。

2、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 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全市公交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 巡游出租车、邮政等领域更新和新增车辆力争实现全面新能 源化;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应 用总量突破1万辆,逐步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

3、持续提升交通行业能效水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 完善交通能耗及碳排放管理机制。

4、加强交通环境协同治理,持续开展高污染燃油车辆清 洁化和航运污染治理,实施更严格的船舶排放控制区,提高港口岸电使用率;完善交通排放监测体系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

(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保障机制

1、健全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建立跨区域交通战略协同、规划统筹、优势互补、市场合作的制度体系;推进跨地区合 作发展机制;鼓励区域合作多层次化、多样化,更多引入市 场化手段。

2、建立专项保障政策,建设用地和资金等要素向交通基础设施倾斜;进一步完善市、区交通事权分工。

3、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尤其要关注重点领域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完善综合交通协调和管理工作机制; 完善交通行业价格机制。

4、加强高层次、急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支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5、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推 动全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创新。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

汽车总站网

  • www.chinaautoms.com/由北京茂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8056018号

    合作QQ: 30514088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国际城乐想汇3号楼16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