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是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但既然全国多地都持续性高温,且北极圈内都30℃上下了,各位就当望梅止渴,提前看看雪,解解暑气。但从轮胎产品推广的周期来看,此时推广冬季胎可谓是迎合天时的造势,以谋求11月北部地区入冬第一份销售订单。
跟你们猜想的一样,这是马牌举办的一次冬季胎试驾活动。与你们的诧异相同,我在接到邀请的时候也曾产生疑问——热成狗的季节玩冬季胎试驾,那不成夏天买羽绒服了……在这个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找一个有空调的商场买羽绒服着实不容易。呸!是有雪的地方试驾,所以我们来到了南半球的新西兰,这里有一座冬季胎测试场。
闲言少叙,大家都知道轮胎的性能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配方与花纹,这哥俩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与外功一样。光练内功可能就会像《天龙八部》中段皇子一样没法将北冥神功融会贯通最后险丢性命;而光练外功就像是偶得崆峒派绝学七伤拳的金毛狮王一样,没有深厚内功的加持,最终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轮胎来说,“内功”、“外功”缺一不可,冬季胎更甚!
配方=内功=炒一道菜?
为了达到冬季胎的特性,它所修炼的内功又与夏季、四季胎不同——失去一些才能得到一些。冬季胎放弃了干地的舒适、静音及少部分操控性能,以此来获得冰雪路面驾控的提升,那么从配方角度来说,它放弃了什么了呢?
聊冬季胎呢,跟亲水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当雪或冰在受到轮胎挤压后(高压强),会出现一层水膜,而这水膜也是冬季胎要应付的新课题。此外,对于雪地的定义,不单单是车轮碾压后被压瓷实的“硬雪”,还有一些是柏油路上的薄薄雪层,此时就是考验冬季胎湿地性能的时候了。
对于冬季胎来说,冰湿共混聚合物主要是对冰面、湿地性能加强(雪地等同于二者)。而这也是一款冬季胎性能的关键所在,然而二者的比例也非常重要,为的是适应不同路面——纯冰、冰水、雪水等。
配方听起来玄之又玄,简单来说,它就跟炒菜一样,调料都准备好了——炭黑(麻椒)、二氧化硅(蒜片)、柔化剂(醋)、聚合物(糖)等等,最终出锅的宫保鸡丁到底是什么味道那得看厨子,也就是最终的硫化!可以说即使有作奸犯科者获取了橡胶配方,但最终的火候、时间不可能有人知道,因为他就像核武器的箱子一样,启动密码只有几个人知晓。要知道这东西对于轮胎厂商来说就是命根子,是厨子手里的看家菜谱。
为何要用冬季胎?
对于冬季胎或者说任何乘用车轮胎来说,外功就是花纹。而今天我们主要聊的是冬季胎技术,在当今轮胎行业,花纹设计已经不是什么特色的亮点了。说模仿也好,说抄袭也罢,一款轮胎出厂后有心人完全可以复刻出一套,所以花纹设计并不算什么硬货,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时代,花纹已经不值钱了。不过有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有——钉胎。
为什么北欧、北美不强制禁止?这是由社会条件而决定的。在人口稀少的北欧、北美,一场大雪过后可谓是各扫门前,对于主路上的雪,铲雪车基本能推平,但小路的雪却无人顾及,所以钉胎成为必须品。
虽然对于全球市场来讲,钉胎的份额并不大,但马牌还是带来其最新的“钉子技术”——橡胶复合钉,即在原本的铝制钉子外再包裹一层特殊橡胶,当钉子嵌入雪/冰中时,橡胶依旧可以贴合雪/冰面,以此提升抓地,有点类似夏季胎中倒角的原理。
为什么要用冬季胎?
中国的冬季胎用户占比不大,但咱们还是聊聊为什么要用冬季胎。首先国际惯例,7℃为一个判断是否用冬季胎的标准。(还需依路面具体分析)橡胶在7℃以下时会逐渐变硬,用夏季胎与冬季胎对比来看,当温度在-20℃与-60℃之间,二者的硬度有很明显的区别,夏季胎越来越硬,冬季胎还可保持柔软。而较硬的胎面影响了与凹凸不平路面的接触,即抓地减少。以制动距离来说,夏季胎的制动距离有冬季胎的两倍之多。
经过特别处理的夏季胎与冬季胎橡胶温度达到了-60℃左右,在这个温度下两者的硬度已经无限接近,用锤子砸下,夏季胎橡胶四散炸裂。虽然这项小测试温度有些极端,但可见夏季胎与冬季胎在耐低温特性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