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的通知。
《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前言
为贯彻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关于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的通知》《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推进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组织制定《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是在《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指导下,结合北京市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重点方向、氢能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课题以及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等具体情况,为北京市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氢能产业体系提供指引和依据。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首善标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根据《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文件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技术创新重点方向,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充分发挥标准在行业发展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按照“系统谋划,重点突出”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为北京市氢能产业提质增效、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动态完善。建立健全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氢能产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实行动态更新完善机制,根据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标准体系进行滚动修订。
需求导向,重点先行。基于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氢能产业在基础通用、氢安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液氢应用示范及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等环节的标准制定,着力增加产业急需标准的有效供给,逐步形成科学性、先进性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创新驱动,强化实施。充分发挥北京市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氢能前沿领域、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创新标准实施和监督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标准支撑。
面向国家,开放合作。积极承接国家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推进地方标准和先进团体标准的研制,鼓励产业链各环节、产学研用各方面加强协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适时推动优势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三)建设目标
到2027年,建立完善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标准基本打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5项以上,深度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20项以上,主导制修订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30项以上,对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二、标准体系
(一)标准体系结构
依据国家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结构的划分,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总体结构分为氢能基础与安全、氢能供应、氢能应用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基础与安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规定了本专业领域具有广泛适用范围或通用条款的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氢安全通用要求等。
第二层级氢能供应标准是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保障,包括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以不同技术路径或产品装备为依据,具体从材料、设备、系统等维度提出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标准。
第三层级氢能应用标准是氢能供应的下游环节,面向应用具体需求,包括氢能应用基础、交通、储能、发电、工业及其他应用领域。其中氢能应用基础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是实现氢能在多领域终端应用的装备基础。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图见图1。
(二)标准体系框架
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具体包括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5个一级子体系,22个二级子体系,73个三级子体系,以及若干四级、五级子体系。标准体系框架见图2。本标准体系框架根据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三)标准体系明细表
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明细表在《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前沿技术研究、创新场景应用、地方项目准入等重点方面,提出了符合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项目需求。
地方标准:以推进地方产业生态建设为目标,适应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区域特点,保障产业发展的基本安全和管理运行。同时,将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要求适时进行调整。
团体标准:适应氢能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需求,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需求等方面优先制定团体标准,待技术发展成熟时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标准体系明细表见附件2。
三、建设内容及重点任务
(一)基础与安全
1.建设内容
基础与安全标准主要对氢能产业相关的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氢安全通用要求等进行规定,解决产业基础共性和安全通用问题,为其他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撑。
2.重点任务
(1)重点参与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氢安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2)结合北京市地方部门氢能监管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积极推进制加氢一体站环境影响评价、加氢站用能评价方法等地方标准制定。
(3)组织推进加氢站泄露风险评估、加氢站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团体标准制定。
(二)氢制备
1.建设内容
氢制备标准主要对各类氢气分离和提纯技术,以及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其他制氢技术进行规范。针对不同氢气分离提纯技术,统一变压吸附提纯、变温吸附提纯、膜分离提纯和固态储氢提纯等方面的技术和安全要求;针对不同制氢技术,统一材料、零部件、系统、基础设施、测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相关要求。
2.重点任务
(1)重点参与水电解制氢材料、零部件、设备、系统及运行管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2)结合北京市重大工程项目需求,加快推进规模化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制氢、固体氧化物水电解(SOEC)制氢和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AEM)制氢等团体标准制定。
(3)推动研制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核能制氢等相关新型技术领域团体标准。
(三)氢储存和输运
1.建设内容
氢储存和输运标准主要对高压气氢、液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的储存和运输等进行规范,包括氢储运基本要求、氢储运设备、氢储运系统等方面。氢储运基本要求标准对不同氢储运技术,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提出基本要求;氢储运设备标准针对氢气储存和运输特种设备,统一容器、气瓶、输氢管道等相关要求;氢储运系统标准针对氢储存和输运系统,统一氢储存和输运系统技术要求、安全要求等。
2.重点任务
(1)深度参与氢气压缩、液化、氢储运系统、液氢贮存和运输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2)重点参与氢储运容器、气瓶、管道等特种设备国家标准制定。
(3)积极推进氢液化、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技术领域团体标准制定。
(四)氢加注
1.建设内容
氢加注标准主要对加氢站设备、技术、系统、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包括加氢站设备、加氢站系统、加氢站管理等方面内容。加氢站设备标准主要对卸气柱、站用氢气压缩机、站用储氢容器、氢器换热器、液氢泵、液氢汽化器、阀门和管件、加氢机等核心设备,统一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加氢站系统标准主要对加氢站设计、评估、工程建设等统一技术要求;加氢站管理标准主要对加氢站的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提出相关要求。
2.重点任务
(1)重点参与加氢站设备、加氢合建站技术规范、加氢站安全管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2)加快制定液氢加氢站运行管理、加氢站公共数据采集规范等地方标准。
(3)围绕北京市推进液氢重卡示范及液氢全产业链攻关布局,重点推进液氢加氢站、液氢泵、液氢加注机等领域团体标准制定。
(五)氢能应用
1.建设内容
氢能应用标准主要对不同行业氢能应用进行规定,包括氢能应用基础以及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氢能应用基础标准针对氢能应用,统一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等,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燃气轮机、氢能燃具等方面内容;交通领域氢能应用标准针对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统一车辆、船舶、航空器的技术要求、试验与检验、安全要求等;储能领域氢能应用标准针对氢储能应用,统一氢储能系统、氢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等的技术、安全要求;氢能发电领域氢能应用标准针对氢能发电领域,统一发氢能发电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与检验、安装和安全要求等,包括燃料电池发电、氢燃料燃烧发电等方面内容;工业领域氢能应用标准针对氢能在冶金、氢基燃料、炼化等领域的应用,统一以氢能为能源或原料的新技术、新工艺等要求;其他领域氢能应用标准针对氢能在农业、健康、小型电器等领域的应用,统一技术和安全应用等要求。
2.重点任务
(1)重点参与氢能应用基础、燃料电池汽车、储能、发电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2)组织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管理规范、燃料电池汽车能源消耗量核算指南等地方标准制定。
(3)加快推进液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车载液氢系统及零部件、车辆性能测试等领域团体标准制定。
(4)有序推进氢能在氢内燃机、氢燃气轮机等能源应用领域和清洁氢、氢基燃料在工业应用领域相关标准研制。
四、保障措施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结合主管领域加强联动,按照职责协同推进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规划和建设,有效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统筹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优势力量,加快推进氢能产业急需标准的研制。促进氢能产业标准在认证认可、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项目等活动中深入实施应用,推进以标准为依据开展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和市场准入等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协助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活动,推动国内创制标准的海外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