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网站发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能源局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发展规划(2025—2027年)》的通知,提出聚焦光伏、风电、氢能、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到2027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其中,氢能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450亿元、力争达到550亿元。
规划显示,未来四川将进一步在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其中氢能产业链围绕“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制、储、运、加氢等设备及产品”全产业链,重点解决上游氢源不足,下游氢能利用率不足、应用场景不多等短板,重点攻关大容量碱性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及大容量混联制氢系统、70兆帕高压气态氢储运装备、固态和液态氢储运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前瞻制氢技术研发布局,支撑多方式绿氢供应体系建设。加强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研发攻关。打造氢燃料电池电堆、氢气压缩机、固态/液态储氢设备等氢能关键产品,强化氢燃料电池自主研发,提升电堆设计和系统集成工艺技术水平。提升氢燃料电池交通应用规模,推动氢能汽车、机车、船舶、飞行器等产品迭代开发应用。开展规模化“水风光氢储一体化”、氢氧冷热电多能联供等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氢基竖炉直接还原全钒钛磁铁矿、高炉富氢冶炼、水泥氢焙烧等一批中试熟化项目建设,开展“绿电—绿氢—纯氢冶金”上下游产业链示范。构建安全高效的氢能产业链,打造全国氢能综合应用示范高地。
到2026年,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大容量电解水制氢设备、高压氢储运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自主供给能力有所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机制初步建立,各环节衔接更加顺畅,部分关键产品实现小批量生产。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在重点区域形成示范运营线路,用户接受度逐步提高,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超3000辆。加氢站建设实现合理布点,基本满足初期示范应用需求,累计建成加氢站(含制氢加氢一体站)超30座。储能、供能及工业领域的示范项目启动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加,为产业进一步壮大奠定基础。
到2027年,高端氢能装备性能及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自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储—运—加 —用”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更加完备。交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超4000辆。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含制氢加氢一体站)超40座。在储能、供能及工业领域打造超10个应用场景,并初步形成示范效应。综合应用成本持续降低,力争实现燃料电池商用车综合应用成本与同类型燃油车持平,产业综合实力和应用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表1 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布局和目标
规划在氢能产业链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规划对氢能综合应用示范高地做出如下部署:
以成渝沿线城市为支点,高水平大力度推进成渝“氢走廊” 提质扩容;以成都为中心,分批打造“川藏线”“成德眉资都市 圈”“攀西雅成”“成乐绵广”“成资自泸”“成内自宜”“成遂南达”等 绿色氢路,建立“一廊多路”氢交通应用体系。依托阿坝、甘孜、 凉山等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及风景旅游资源,布局建设“氢氧热 电联供”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高原氢能民生应用示范带。
在“三州 一市”矿产资源富集区,推广应用氢能矿卡、起重机、挖掘机等 适用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依托成都、内江等地市域轨道交通建 设工程,试点建设氢能机车运营线。
发挥泸州、广元、南充、宜 宾等沿江港口优势,开展氢能港口物流和氢动力船舶示范,打造 四川“氢港”。在全省化工、钢铁、火电厂等产业聚集区,开展清洁低碳氢替代示范工程,在高能耗工业园区、大数据中心等场景,探索氢能在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氢能无人 机、农机装备等场景示范,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上一篇:国家能源局:氢气长输管道是支撑大规模氢气跨区域输送的重要途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