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结合当前绿氢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导向,以下是对该文件在风光制取绿氢产业中的意义与作用的深度解读:
一、直接降低绿氢制取成本,提升经济性
市场化电价机制推动绿电成本下降
文件明确要求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风电、光伏发电等电力将全部进入市场交易。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14.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0%以上(超过煤电)。市场化交易将加速电价与供需关系的动态匹配,尤其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段电价可能显著下降,直接降低电解水制氢的电力成本。
数据支持:目前绿氢成本中电力成本占比高达60%-70%,若市场化电价机制推动绿电价格下降10%-20%,绿氢成本可降低至15-20元/公斤(2025年电解槽效率提升后测算)。
差价结算机制稳定收益预期
文件提出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市场交易电价低于机制电价的部分给予差价补偿。例如,当光伏午间市场电价跌至0.1元/度时,若机制电价为0.25元/度,差价补偿可保障绿氢项目获得稳定的电力成本区间,避免收益剧烈波动。
二、加速绿氢项目规模化落地
推动风光氢一体化项目发展
政策要求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后投产)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结合国家规划,2025年绿氢产能缺口预计达9-10万吨(保有量11万吨),而各地规划绿氢产能合计超120万吨,其中68万吨已开工未招标。市场化电价机制将吸引更多企业布局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例如内蒙古、新疆等风光资源富集区已规划多个百兆瓦级绿氢项目,预计2025年电解槽招标量将达5GW。
政策与市场协同释放投资潜力
文件强调“政策统筹协调”,与绿证、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联动。例如,纳入差价结算机制的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避免政策套利,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成本竞争力的绿氢项目。2024年国内立项的绿氢产能已超600万吨,政策落地后预计2025年新增项目招标量将同比翻倍。
三、促进绿氢消纳与商业模式创新
绿氢与电力系统协同消纳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绿氢可作为灵活调节负荷,缓解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例如,午间光伏出力过剩时段可大规模制氢,晚高峰电力短缺时段通过氢储能反哺电网。政策要求“合理确定中长期合同的量价曲线”,为绿氢企业与发电方签订长期低价购电协议提供制度保障。
拓展绿氢下游应用场景
文件提出“绿色电力交易中明确绿证价格”,推动绿氢与绿电、绿证绑定,提升其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的经济性。例如,绿氢制绿氨/甲醇对传统工艺替代比例若达30%,可带动556万吨绿氢消纳。燃料电池汽车领域,2025年规划保有量5万辆(当前2.5万辆),绿氢成本下降将加速重卡等商用车的氢能替代。
四、行业长期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明确增量项目竞价规则
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初期按技术类型分类(如碱性电解槽与PEM电解槽),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省级部门将设定竞价上限(参考合理成本与用户承受能力),确保绿氢项目投资回报率稳定在8%-10%。
动态调整机制与退出规则
每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根据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未达标地区次年需增加规模,倒逼地方政府优化绿氢项目布局。项目执行期满或自愿退出后不再享受差价补偿,形成“扶优汰劣”的市场环境。
总结:政策对绿氢产业的核心价值
成本端:通过市场化电价+差价补偿,绿氢制取成本有望降至15-20元/公斤(2025年目标区间)。
规模端:2025年电解槽招标量预计5GW,绿氢产能规划缺口填补速度加快。
商业模式:风光氢储一体化、绿电长协购电等模式将成主流,推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
该文件的实施标志着绿氢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建议绿氢企业重点关注西北、华北等风光资源富集区的电价动态,并提前布局电解槽技术与绿氢消纳场景。
上一篇:“风、光、储、氢、荷”系统登陆南极 中国实现绿色科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