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 创优 • 创见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斑马袁博:舱驾融合时代的思考

时间:  2024-03-17 23:18   来源: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作者:  editor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2024年3月1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在京开幕。围绕“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这一核心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将举办1场高层论坛、1场国际论坛、2场闭门会议、10场主题论坛,全面强化高端前瞻、全球视野、跨界融合的论坛特色。
在3月17日下午举行的智能汽车生态论坛上,斑马智行副总裁袁博发表了演讲。
斑马袁博:舱驾融合时代的思考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马区长、罗蕾老师,各位行业专家,大家下午好!
斑马是一家以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为核心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科技公司,在斑马成立近十年的过程中,与汽车智能化近十年的第一波发展浪潮比较重合。在过去的近十年里已经有超过300万辆搭载了阿里OS的车上路。今年在智能驾驶操作系统领域中率先在国内量产,在舱和驾领域积累了经验,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站在舱和驾的角度看下一个稍微远一点或者不远的将来,舱驾融合时代的思考。
“智能化”在年会中频繁出现,换个角度来讲,在消费者角度或用户角度,去年慢慢开始对“智能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反映在用户的购车决策,智能化第一次成为仅次于品牌、价格、燃油经济性的第四位。在具体的智能化里,关注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和语音交互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成为用户购车非常显著的决策点,从行业关注变到用户关注是2023年的明显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去年内卷和价格战非常激烈。Model3的降价趋势上面的曲线是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可以非常明显看到消费者的意愿,对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价格需要越来越低。右边的图是去年11月份在云栖大会和合作伙伴和客户做的闭门分享,是用户愿意为无论是舱、泊、舱行、舱行泊买单的成本和实际的制造成本,今天看来这个价格依旧较高。
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当下,我们面临智能化和研发成本和整车销售售价无法回避的矛盾。我们团队做操作系统始于2009年,最早做自主操作系统来源于手机行业,回到智能手机里面思考这个问题,在智能手机浪潮化里面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点,之前没有行业同仁做这样的分享。第一是标杆产品点,来自于2010年的IPhone4;第二是2012年智能手机时代的千元机,这两个点是手机智能化的两个突变时刻。2010年当从IPhone3、IPhone3S迭代到IPhone4的时候确立了什么叫智能手机,以屏幕作为主要的应用面积,以触控作为主要的交互,以APP的方式承载应用和服务,特别是它构建了一套开发框架,支持手机以外的开发者和应用生态在APP上开发丰富的服务,并通过应用商店去流转,2010年这个标杆形成了。第二个点,到了2012年,智能手机里面的千元机出现了,以小米红米手机为代表一系列的国产品牌开始把类似功能和体验的智能手机做到一千块钱以下,我当时在红米的发布会,当时的价格799元。再往下,由于这些规模带来的成本效益,在那一年中华酷联、华米OV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12年在这个起点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开始加速发生了,这是千元机规模普及带来的变化。第二个时间点的变化,2012年三个运营商在国内建设了将近超过百万级的4G基站,是3G到4G的切换点,更低的资费、更大的流量。当时还有一个点,联发科、展锐以及一系列芯片的推出,变成低成本、高效率地能够把智能手机的门槛一下子拉下来。
回顾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今天看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有一些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今天大家在说谁是智能汽车时代的IPhone4,也许没有定论,可能是遥遥领先,可能是特斯拉,我相信智能汽车的IPhone4一定诞生在中国。
第二个问题,智能汽车领域的千元机时代什么时候到来?我们的观点有三点:
1、要有足够规模化的市场,这个市场一定是消费主力做渗透。
2、要有足够的价格力,这个价格力并不是说便宜,一定要有足够好的性价比,能支撑这个规模。
3、新生态,既包含技术生态,像当年芯片和新技术应用,也包含了应用和服务的生态,才能支持一个好的价格力。
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看的话,今天的规模在哪儿?这两天讨论的热点就是10—15万,去年的价格区间分布图,可以看到10—15万超过1/4,如果尺度稍微放大一点,8—15万的超过了1/3,再放大一点,20万以下的超过65%,三年以来20万以下的65%的占比是极其稳定的,相信这也是未来两到三年大家要发力和互卷的点,这也许是智能汽车千元机的价位段。
如果今天还没说清楚谁是智能汽车时代的IPhone4,但是有一点可以讲清楚,就是智能汽车的特征。今天看具备了智能座舱和一定级别的智能驾驶,特别用户可感可知的智能服务,这三个智能已经形成了当下智能汽车的关键特征,也是加在产品和体验上发力的点。数据上看,同时具备智能座舱和一定级别的智能驾驶(L2及L2以上自动驾驶)占比达到30%,20万、15万往下的车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在成本上还有一定的压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舱驾特征的融合在今年是行业里面共同打造价格力和性价比的发力点。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第一想法想在技术里面要红利。大家开始去看集成度是不是能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舱和驾在技术栈层面,在控制器层面,甚至在成本层面去做融合。行业里面三步走的策略,从最右边的单核,把舱、驾放到一个控制器里,省一些线束。今天很多主机厂已经在做了,和Tier1就是单板方式,舱、驾芯片放到一个板子上。价格力好一点的但对的SoC,舱、行、泊基础功能芯片放到一颗芯片实现,这种方案能够带来最好的性价比。作为一个操作系统的厂商或者座舱系统的技术人员,我们这么看这件事情,要想实现最终的单芯片SoC方案提供性价比,一定在软件层面和硬件层面要深度融合,这也是软硬协同优化提升芯片使用的效率,俗称挤出水来,在座的合作伙伴做了非常多这方面的工作,做深度的优化。
各个主机厂和各个Tier1在这件事情上的发展节奏不一样,有的是单核,有的是单板,需要更灵活的芯片+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去适配不同的异架构的控制器,要能够去分层解耦,垂直上做优化。这个底座做完了,一样要去支持往上的AI自动驾驶公司去优化,去提高开发效率,真正降低完整产品的成本。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也和合作伙伴一起往前多走了一步,这不是斑马擅长的地方,那就干脆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再往前多走一步,做一个类似的标杆产品和解决方案出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们和行业里面的小伙伴利用现有的现在已经成熟的芯片和组合,我们打造了集座舱、泊车、行车为一体的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已经到了产品原型的状态,既包含座舱的基础功能,也支持2K和2.5K大屏和一些10万面以上的渲染,并不是丢掉牺牲很多性能,不是做便宜货。第二,保留了对消费者来说比较实用的自动驾驶或者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行车、泊车,最终实现面向10—15万,甚至更高价位段,极具价格力的解决方案。
做的过程当中发现,正是芯片和操作系统和AI的开发者深度整合,我们能有一些额外的收益。比如一个极低功耗的上行模式,因为芯片和操作系统彻底打开了,我们可以在很低的代价下实现这样的功能。这个产品在今年年中已经具备POC的水平,希望大家去指导,力争今年走向量产。这是践行刚才观点往前努力的一步。
往前去看,要把智能汽车的千元机时代的规模化到来,真正打到价格力,只靠斑马和现在参与的小伙伴也不够。长远看,一定是OS、芯片和上面的AI深度整合,这既包含了现在在做的OS与芯片垂直的优化,包括形成联合的优化团队,甚至今天看到有ARM的领导同仁也过来了,我们跟ARM做更深层次的优化去实现这个平台。再下一步跟芯片厂商一起定义下一代的舱驾融合芯片,或者下一代舱驾融合的芯片下怎么实现更好的软硬件底座。AI大模型的热度已经不用赘述,AI真正面向落地和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我们也跟行业伙伴一起开放协同打造能够支持AI更好应用创新的平台。面向再远的未来,希望和主机厂和行业伙伴重塑一些东西。除了芯片、操作系统和AI核心的技术核心之外,还有跨生态领域的合作,特别操作系统的思维惯性,除了分层解耦适配还是一个连接器,我们也做和其它领域的生态区做互相的配合,比如跟ARM,引入Unity游戏领域的引擎和空间音频的交互体感,跟大模型不止通义大模型的合作伙伴,还有智驾中间件的合作伙伴,跨界形成联合生态,打造面向汽车新的场景和新的服务的新模式新体验的新生态,希望通过这个能够加速汽车智能化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请指正,谢谢!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

汽车总站网

  • www.chinaautoms.com/由北京茂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8056018号

    合作QQ: 30514088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国际城乐想汇3号楼16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