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全民蜗居,中国交通行业跌入前所未有的谷底,让本已在2019年出现销量下滑的新能源汽车全行业忧心忡忡。
万万没想到,新能源乘用车在人民站“疫”期间,迎来了别样的转机:
柳暗花明,新能源乘用车起波澜
2月10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设计开发能力”改为 “技术保障能力”,悄然释放出降低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门槛的信号,引发行业热议。
2月20日,《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明确:“鼓励广州、深圳进一步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被当做是作为改革开发桥头堡大省的刺激汽车行业重要举措。
2月26日,作为最大的纯电动乘用车集聚地,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公布2020年第1期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结果, 54200个个人指标和3000个单位指标全部一次性放出,而且指标轮候期和有效期都明确显示为拉动消费。
旋即,汽车总站网发现,各车企迅速发布各自的促销政策和广告海报,沉寂了整整一个月的汽车销售市场一下子在网上、朋友圈、APP热闹起来。
谨慎乐观,电池安全时刻不能忘
有专家说,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弱。也就是说,民众的生活和消费有望在春末入夏时节逐步恢复正常。
不要高兴太早。须知连续几年以来,夏季都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市场暂时向好,不会改变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格局。
电动车起火不仅会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更会拉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和好感。
数据显示,历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中与动力电池相关占比高达86%(国外类似事故案例也不少见)。动力电池热失控管理研发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共识。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要求召回33281辆新能源汽车,据统计其中因动力电池问题而召回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有6217辆,占全年新能源汽车总召回量的18.68% ;
另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公布数据,2011年到2018年间,国内新能源车着火事件中与动力电池相关案例为92例,占比高达86%;
而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介绍,2019年5月—7月之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起火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这其中,有86%的事故车辆使用三元锂离子电池、7%的事故车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在已查明着火原因的车辆中,58%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
汽车总站网经过调查认为,当时部分企业为了抢(tao)占(qu)市(bu)场(tie),一些电池企业虚标容量,一些新车验证周期人为缩短,这些自带Bug的新车型快速推向市场,导致2018年、2019年新能源汽车事自燃事故集中爆发。
专家认为,电池热失控导致的自燃是主要原因,电池的热失控是机理复杂、危害严重的电动汽车安全问题。
2019年1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锂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对电动汽车企业及产品采取公告管理,要求电动汽车符合常规汽车和电动汽车专项检验标准,但是公告管理只是对样车负责,部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比如电池模组一致性不高、BMS(电池管理系统)对充电管理存在缺陷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发生。
电池“紧箍咒”,电池热失控管理系统
由于BMS的缺陷,以及动力电池热失控的概率,国内几家头部电池企业早在2015年起,就陆续给自家电池装上了“电池热失控监测及自动灭火”系统。
之后的几年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放量增长,这项引领行业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监测及自动灭火的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基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研制的创为电池箱火灾防控装置系统,集故障自检、火灾识别、早期预警、自动手动双启动灭火、多点监测等智能功能为一体,稳定高效,实现了电动汽车火灾的早期预警和智能控制。
据分析,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突破820亿元(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为710亿元(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有专家据此推测,未来“电池热失控监测及自动灭火系统”将可能形成一个价值百亿的新兴产业。
不出意外,这个行业迅速地涌入一批投资和新厂,就像2015年新能源爆发带动一大批电池企业投产,其后便是连续几年的淘汰大战。
据汽车总站网了解,电池热失控监测预警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尤其电池热失控监测技术属于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国内外没有效参照物,属于“无人区”,早期研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是说,研发实力是技术的关键,也是相关企业的立身之本。
因为这个项技术具有“跨界”属性。想要生产出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就必须要对车辆、汽车电子、动力电池、消防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有深入研究,并融会贯通,才能正向开发出车规级产品。这是很多后加入企业所完全不具备的。
因为电池热失控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现象,单一变量无法探测电池安全隐患问题,需要叠加不同场景做出不同的评判。变量因素增多,算法的复杂度也会呈几何倍速上升,此时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依据分度值、气体浓度等不同变量因素叠加不同场景做出综合判断。
也就是说,在这个细分行业当中,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杜绝任何一项误报漏报的技术,靠着报警准确率百分之百的产品,才能始终居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