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难题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而电池安全是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应对电池安全这一全球重大挑战,推动电池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美国能源部(DOE)和德国科学教育部(BMBF)及相关国际知名学者发起了国际电池安全研讨会(International Battery Safety Workshop,IBSW),并相继于2015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2017年在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电池安全研讨会(IBSW)。2019年10月7日,第三届国际电池安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由清华大学电池安全实验室主办,会议主题是“为电动汽车制造更安全的高比能电池”。
会议活动内容包括闭门会、主题大会、两个主题峰会和参观清华大学电池安全实验室。与会各方共同讨论了电池热失控机-电-热诱因及防控方法、电池热失控发生机理与抑制方法、电池燃烧爆炸特性及火灾安全、电池系统热失控蔓延与热管理、电池析锂与快充安全、固态电池安全性问题等六方面的内容。
10月8日的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团队在全球率先对大容量动力电池进行了ARC试验,发现了电池热失控的三个特征温度和发生机理,并介绍了热失控和热蔓延的控制研究进展。
爱达荷国家实验室BoryannLiaw教授介绍了锂电池安全失效模式分析。
乌尔姆大学JuergenGarche教授介绍了锂电池老化问题的机理以及老化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马里兰大学Michael Pecht教授重点介绍了UL1642,新的安全测试对企业研发高安全电池发挥了显著的指导作用。
密歇根大学的Anna G.Stefanopoulou介绍了高置信度老化诊断中的膨胀、析锂保护和热失控检测等相关内容。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Won II Cho介绍了韩国储能系统(ESS)发生火灾的教训,主要是管理不善、电池失效等原因。
美国Celgard公司John Zhang介绍关于电池燃烧时正负极的反应。
美国太空总署Eric Darcy介绍了NASA在金属化塑料电流收集器方面的研究进展。
电池专家Klaus Brandt介绍了充电电池的锂金属正极安全研究进展。
会议汇集了学术界、电池和汽车行业等在电池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人员包括8个国家400多人,主要嘉宾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武汉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德国费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德国明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美国太公总署NASA、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太阳能与氢能研究中心、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北汽新能源、中国一汽集团、蔚来汽车、中船重工、长安汽车、烟台创卫、哲弗智能系统、美国Celgard公司、法国ESI集团、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