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以“破局与变革”为主题的818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在上午主论坛上发布主题为“汽车市场需求平台与企业应对策略”的演讲。以下为演讲PPT及主要内容介绍:
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形势严峻,在顺风顺水的二十多年之后,汽车企业应该如何在调整期实现策略对应,国内外相关的重要数据又能看出什么呢?
2018年后的新车产销量开始进入到“2800万魔咒”,整体下滑趋势存在,整个行业面临增长瓶颈的问题。
乘用车下降趋势与整体波动近似,2019年上半年并未有增长恢复的迹象,发展形势略有严峻。
经济型结构变化,没车买车的增购人群减少,有车换车的换购人群逐渐成为主力,2012年的公务员体制内购车比例在2018年后明显下降,外企企业员工购买比例小幅下滑,而购买主力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购买力下降是主要因素。
2019年整体产销累计增速下滑,中低端车型,低售价区域,自主品牌的整体降幅最明显,相对来说中高端车影响稍小,消费结构冲击主要是中低端和自主品牌。
和2018年相比,整体的下滑趋势依旧明显,在5-6月份国五国六切换的销售量增长是“增长假象”可能,全年后期的增长潜力提前释放可能,形势并不能乐观预判。
随着GDP的逐步下降,增购、再购车辆的动力均有所影响,新车下滑的同时,二手车增速也有所下降,新旧两方面相互影响。
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也产生了消费动力的下降,整体经济周期调整开始,汽车作为重要的工业企业利润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上半年整体汽车产销进度有所落后,按照近几年的规律看,下半年追赶上半年的“落后进度”压力较大,预计全年汽车产销量将相比去年继续下滑7.3%左右,甚至这一比例更加悲观。
但是如果有政策利好和其他促进因素,这一数据有可能变化。
从2019年上半年的消费者需求数据看,今年整体需求减缓,需求延续出现,想买车等着买车观望的比例提升,消费释放需要进一步“刺激”。
从千人汽车保有量看,日本1974-1978年,千人200台的“瓶颈”也经历了5年的“调整期”。
从千人汽车保有量看,巴西1980-1992年,1998-2004年,千人100台的“瓶颈”也经历了多年的“两端波动调整期”。
新车形势下,汽车厂商的产品应更加“用户思维”和“营销落地”,注重个性化而不仅仅是工程师思维和表面数据的“潮流”。
营销数据化,移动互联应用的数据化提升。
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和差异化应更好的实现定位和差异,提升细分领域的需求对应。
市场定位更加“稳固”和“精准”,产品围绕定位实现强化。
汽车设计师和工程师应该更加贴近消费者和实际需求,而不是“培养”消费者的传统模式,毕竟现在的客户“被驯化”的时代过去了。
汽车智联网的需求并没有“资本风口”的故事那么关注,实际用户的关注和需求并不十分强烈和刚需,需要特别关注。
智联网解决问题的实际落地,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才是未来,比如安全辅助,智能驾驶等。
爆款产品的背后是使用者需求逻辑和产品的功能人性化。
月均万辆的各品牌产品的展示。
品牌价值逐渐被性价比所取代,对于品牌的“迷信”有所减少,产品和服务以及整合营销的性价比是重点。
性价比对于不同品牌和价位的车型影响日益提升,不买对的只买贵的“人傻钱多”时代逐渐远离。
研发创新能力,强化保障能力,厂家能力建设,产品力是一切营销的基础。
产品可靠性、感官品质、实际性能、智能化是目前用户比较关注的汽车品质。
产品通过战略伙伴的加持实现公司文化的升级,厂+商的关系和能力相互提升是决定下一阶段的重要因素。
厂家帮助经销商提升盈利能力,加强培训降低成本,实现有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