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热点观察
2025年9月11日至1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成功召开。
其中,动力电池回收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成为多方讨论的焦点。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地位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近十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十名中国企业占七家。锂离子电池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至原来的1/8,中国在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目前,动力电池需求已从早期100GWh增至今年1000多GWh,预计2030年将达3000GWh。
与动力电池需求量同时攀升的是电池的退役数量,2025年预计将达80万吨。
三大市场的电池回收战略与路径
全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市场:中国、北美和欧洲。每个市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北美市场以资本驱动为主,Redwood和LiCycle等企业快速融资并建立回收产线。但由于扩张过快,以及技术路线选择偏颇,现在LiCycle已面临破产困境。
欧洲在政策法规方面较为系统,从政策制定、协议签署、计划实施到法案落地,形成完整闭环。欧洲对电池回收率、材料使用比例等有明确要求。
中国属于产业需求驱动型市场,整个动力电池回收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当年退役量将超过100万吨,回收利用需求迫切。
动力电池回收的技术竞赛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三类:火法回收、湿法冶金和直接修复。
火法回收主要是欧洲优美科使用,其碳排放较高,但通过法规解释可降低碳核算。
湿法冶金在国内使用广泛,分离金属纯度高、路线短、生产灵活,但存在技术与工艺适配问题。
直接修复技术针对电池生产边角料,当前多用于二轮车、小型储能,产业化尚不成熟。
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广泛应用,磷铁回收成为行业新焦点。欧洲法律要求电池整体回收率达到70%以上,推动磷铁回收技术的产业化。
产业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面临多种挑战。
虽然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但实际回收量却微乎其微。2024年底,中国白名单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产能达到423.3万吨/年,但实际回收量仅为65.4万吨,产能利用率极低。
市场对电池“退役潮”的预测出现偏差,原本预计2024年后大量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将陆续“脱保”。
但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对电池续航衰减的容忍度较高,即使续航减少也继续使用,导致退役潮推迟4-5年。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无资质的小作坊也扰乱市场,这些非法企业不顾环保和安全,通过高价抢夺合法企业的回收资源,破坏了市场秩序。
另外,锂价的剧烈波动也表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矿端资源供应提出了严峻挑战。
……
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内容盘点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
工信部将做好促进汽车消费等工作,实施新一轮汽车产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已经发布,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优惠政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探索开展动力电池碳足迹管理。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春平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高速发展的“青年时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动力电池需求随之扩张,从早期100GWh增至今年1000多GWh,预计2030年将达3000GWh。届时电池退役量也将剧增。
行业竞争激烈且呈高度头部集中特征,宁德时代、比亚迪领先,中国主导产业链并向全球输出,在碳酸锂、镍定价上有话语权,但镍钴锂对外依存度 80%-90%,面临海外政策风险。
另外,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则“僧多粥少”,2024年退役量为60万吨、2025年预计将达80万吨,却有18万家企业参与,且因缺乏强制标准、碳酸锂价断崖下跌及部分电池流向梯次利用或海外,行业混乱。
国家高度重视回收利用,拟修编《循环经济法》,还将对原来的报废机动车实施细则进行修编,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车电不分离。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
目前,汽车产业每年消耗超4000万吨材料,循环利用潜力大,当前报废汽车23%实现零部件循环、72%实现材料循环,且“以旧换新”推动报废车回收进入高峰期,预计2030年动力电池当年退役量超100万吨,回收对补资源缺口、助“双碳”意义重大。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汽车资源循环的重要板块,已历经近十年发展历程, 2018 年起步,2025 年进入管理第二阶段。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未来管理趋势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管理范围将从动力电池扩展至锂离子电池相关领域;另一方面,管理力度将全面提升,且始终贯彻EPR理念,依托EPR制度开展电池回收积分研究。
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萃星(安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刘刚锋
电池回收已从补充角色转变为关乎资源安全、环保合规与碳减排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
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主导产业、价格与供应链,近十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10名中约7家为中国企业,电池制造成本降至原来的1/8,行业规模正迈向更大级别。
当前,全球市场呈现不同特点:北美处于资本驱动阶段;欧洲则拥有最系统严苛的法规体系,强调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和回收率;中国则由产业需求驱动,锂回收率达92%-93%。
电池回收技术路径主要有火法、湿法和直接修复三条路径,中国以湿法为主。湿法冶炼的好处是分离金属纯度较高,路线相对较短,生产比较灵活,可以用小批量也可以大批量。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