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皑皑寒冬到炎炎夏日,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靴子至今不见落地,一边是对氢能发展观望情绪弥漫,一边是燃料电池重型车悄悄提速。
业内普遍认为,重型商用车新能源化迫在眉睫,重卡、工程车已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先行示范应用的重要领域,但政策迟迟未能明朗,行业内卷加剧,洗牌已成必然。
不过,汽车总站认为,头部企业仍将保持活力;随着城市群抱团发展,国内氢燃料汽车区域化划分日益明显。
应势利导
随着示范城市群的划定,氢能发展区域性差异将不可避免;
但在先发优势明显的地区引领下,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即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受制于采购和运营成本,之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备受争议,再叠加地区与中央、地区与地区间博弈平衡,所以,氢能发展最考验的,将是示范城市群的决心和经济实力。
珠三角与长三角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都是经济活动排名靠前的城市群,这两个区域具备良好的氢源禀赋,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以及广阔的潜在应用场景,还有当地政府坚定发展氢能产业的战略决心作后盾,是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也是氢能龙头企业的聚集地。
以研发总部位于上海,制造基地位于江苏常熟的重塑科技为例。公司自成立以来即把珠三角和长三角列入重点布局的市场,抢抓区域内发展氢能的良好产业基础与商业化应用潜力,持续探索可持续的燃料电池汽车商业模式。
重塑科技位于江苏常熟的燃料电池系统制造产线
珠三角区域目前仍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公交车应用区域。自2016年首批在佛山投运以来,超过16条线路的数百台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在当地的大街小巷;
另外,国内首批燃料电池环卫车于2020年3月在广州测试运行;
长三角区域则见证了全球首个燃料电池物流车商业化运营项目的落地。自2018年初运营以来,该批车辆已累计服务于20多家国内电商企业,用于在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物流配送。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车辆均有采用重塑科技的燃料电池技术。
以上可见,长三角、珠三角的氢能应用市场基础已经基本建立。并且,通过这两地的引领带动,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正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并且,伴随即将落地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新政,将有望进一步加速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130kW大功率PRISMA XII+ 镜星十二+燃料电池系统
未雨绸缪
燃料电池商业化要考虑市场应用端需求,重型车才是行业热点;
重塑联合三一、解放、华菱等,助力氢能重型车示范运营
通常认为,相比于国外优先发展燃料电池乘用车,氢能商用车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沃土”。
商用车运行路线固定,沿线建站可有效提升加氢站利用率;
在续航里程、加注时间和低温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更适合中长途、中重载运输体系;
我国依托政策优势可以快速进行长途运输、城市配送等领域的商业化推广。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氢能重卡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中来,氢能重卡发展逐渐提速。
在刚刚过去的2021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FCVC)上,最明显的感觉是各品牌氢能重卡现场集中亮相,重塑科技、未势能源、巴拉德等氢能发动机重点企业分别展示了适用于重卡的燃料电池系统。
其中,作为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在氢能重卡方面,重塑科技已提前布局。2020年初,面向中重型领域应用需求,重塑科技推出了新一代PRISMA镜星系列63kW-110kW燃料电池系统,已应用于18吨至49吨的多款重卡车型,如三一于2020年底正式下线的全球首台燃料电池搅拌车和三一首台燃料电池自卸车,以及2021 FCVC大会上展出的一汽解放J6P 49吨燃料电池牵引车和华菱汉马31吨燃料电池自卸车。
此次FCVC大会上,重塑科技首次正式发布了该系列的升级产品 —— 130kW大功率PRISMA XII+ 镜星十二+燃料电池系统。该产品在多项技术指标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包括质量功率密度702W/kg;系统额定功率下BOP功耗减少近10kW,系统效率提升约10%;电堆体积功率密度4.4kW/L,较上一代产品提升25%
另外,镜星十二+及其配套的ELECTRA电堆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获得国际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TÜV莱茵的权威认证。
距离2030碳达峰时间紧迫,氢能重型车商业化运营步伐必将逐步加快,应用端减碳需求助推零碳技术快速发展。
受到顶层规划支持的激励,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正加速提升相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与核心技术能力,从而为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商业化、产业化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双碳”目标的早日达成,需要更多燃料电池企业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