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发布,多位涉氢能专家入围

2025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多位涉及氢能的专家成功入围。
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氢能的专家有:国氢科技柴茂荣,隆基绿能李振国,北京大学郭少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大连理工大学贺高红,黑龙江大学付宏刚,清华大学魏飞,厦门大学王野,东南大学肖睿等。
2025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发布,多位涉氢能专家入围
柴茂荣,1962年6月出生,现任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作为国际知名的燃料电池专家,他近年来一直研究并推广燃料电池技木,活跃在燃料电池科技前沿。2017年,国家电投集团氢能公司初创,他带领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参与制定了科技部十四五氢能产业规划、工信部新能源汽车路线图2.0版等技术政策,负责了北京市、国家电投集田等多项横纵向科研项目,为氢能公司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提供源动力。他在燃料电池及催化材料等相关领域发表论文50余篇,专利70余部。
李振国,1968年5月出生于河南,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他是横向磁场单晶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单晶硅的生产和研究工作,其研发的多晶碳头料的除碳工艺在业界被广泛应用,获得过国家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2006年,李振国带领团队对行业诸多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单晶是未来度电成本最低的技术路线。2014年,李振国决心自建下游产能,介入电池和组件环节。2020年,李振国坚持做的单晶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0%,超过多晶产品。
郭少军,1981年出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重点研究燃料电池、氢能与储能电池。
他发展了高性能原子、亚纳米和纳米催化材料设计的思想,提出了材料应变调控催化的新方式,率先揭示了材料本征拉应变和双轴应变调控催化材料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化学机制,研制出了系列新概念电/光催化材料,显著提升了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性能,解决了能源小分子反应动力学慢的关键难题,有力推动了材料、化学和能源的交叉与融合。
徐铜文,1967年8月出生于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膜分离科学与技术,为中国均相离子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铜文针对离子膜制备和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从分子设计出发制备离子膜的新概念,通过聚酰基化、聚杂环化构筑膜的主链,通过离子对、拓扑单体、无机有机杂化、酸碱对等调控离子传递通道,通过层层组装、ATRP等方法构筑膜表面分离层,发展了离子膜多尺度制备和表征新方法,开拓了(双极)离子膜的多种应用领域,取得系列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成果。
贺高红,1966年6月出生于湖南,膜科学与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膜分离过程、环保和过程工业节能改造等方面的研究。
她提出膜制备的新理论,制备出系列分离膜、非氟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和液膜,面向中国国家重大需求,提出了多种气体膜分离耦合工业化流程,并成功实施。她提出了一系列成膜理论和膜的制备方法,仅以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为例,选择非氟质子交换膜为研究突破点,解决商用膜价格昂贵和透醇率高的问题,制备出强吸水的导质子材料磺化材料,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付宏刚,1962年6月生,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的材料设计合成、结构调控,在材料尺寸,晶相,缺陷的选择性控制合成及其在光催化、电催化制氢,有机物合成以及ORR、OER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
他发展了基于基团相互作用固相合成晶相、晶粒尺寸及表界面结构可控的高活性、高稳定性光/电催化材料的新方法;结合原位技术多角度揭示了光/电催化反应过程机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魏飞,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绿色化学反应工程和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多相流和多相流反应堆。
他领导的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利用流体-颗粒多相流反应、流动及传递技术解决人类生活及发展过程中新的及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及环境问题。研究领域集中在清洁能源及化学品生产,无机纳米材料制备与复合技术、绿色及生态化工等相应的理论及方法问题。
王野,男,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催化化学,主要从事碳一化学与能源催化等方向的基础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发展催化剂及反应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新方法,解决甲烷、CO、CO₂等碳一分子精准C-C偶联,以及生物质、塑料等大分子可控C-C/C-O键裁剪反应选择性控制的难题,成功开辟了碳一和生物质分子选择转化制备高值化学品与液体燃料的新路线。
肖睿,1971年10月生于湖北,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体燃料热解气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利用等研究。
他基于对热工过程流动与反应耦合关系的认识,发展了流动与反应耦合优化的理论和工程化技术;提出了基于选择性加氢与催化裂解反应耦合的生物质制备含氧液体燃料新途径,为缓解石油依赖症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耦合的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燃煤化学链燃烧减排二氧化碳研究,在近零能耗的条件下实现CO2的高效分离与捕集。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