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城市更新与改造、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雅鲁藏布江下游水利工程开工建设,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
进入“双碳”目标加速落地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支持商用车更新和绿色运输的政策体系,同时“硬投资”力度持续加码,2025年基建领域呈现出诸多万亿级、千亿级大项目启动和推进,“大基建”与“新政策”相互叠加,为商用车产业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汽车总站网将从政策驱动、基建拉动、产业链升级、场景化研发以及能源补能站建设五个方面,结合官方产销数据,深入剖析2025年商用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助力产业链各环节精准布局。
政策利好对商用车产业链的驱动作用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对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并更新购置新车给予平均每辆8万元补贴,无报废仅更新也可享受3.5万元补贴;这一力度直至2025年初延续并扩围至国四及以下标准,还首次将天然气车型纳入补贴范围,同时允许部分车辆提前置换,整体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强,预计全年将带来报废和更新需求的稳定增长。
![]()
此外,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清洁方式运输比例不低于80%,不达标的企业需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车辆运输,这一“碳减排+提升清洁运输”的强监管,必将推动新能源重卡和国六车型在混凝土、焦化、电力等行业的渗透率大幅提升。
地方层面,多省市结合中央政策,推出配套细则,例如江苏省发改委、财政厅2025年针对商用车以旧换新细化补贴方案,对老旧营运货车及新能源公交车动力电池更换给予高额补贴,并实行额度先到先得管理,有效压实地方落实责任,推动政策落地。
2025年中国大规模基建项目对商用车需求的拉动作用
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重大项目,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沿线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领域。这一“硬投资”无疑将直接拉动重型卡车、特种运输车、工程车辆等商用车需求,特别是在水利、交通、管网施工等环节,对自卸车、泵车、搅拌车等车型的采购需求激增。
![]()
与此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25年7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明确要稳步推进城中村及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这些城镇更新项目将为轻型商用车、冷链配送车、城市维护车提供大量市场空间。
在西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期20年(相当3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预计3000亿千瓦时;工程建设期间,砂石、水泥、钢材等物资运输将形成长达数十公里的运输链,对重型自卸卡车和特种运输车辆需求超过50万辆,构成超大规模的工程车辆市场。
行业如何利用好政策和需求拉动进行商用车产业链升级?
面对政策和投资双轮驱动,商用车及其零部件企业需加快向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要依托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快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产品迭代,灵活调整生产线,实现“老旧国三国四车→国六及新能源车”的快速替换。
另一方面,可借助“两重”建设项目的需求端契机,优化车身、底盘、动力系统的协同设计,提升整车可靠性与适应复杂工况能力。
在供应链层面,发动机、变速箱、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进入国产化快车道,多家零部件企业已布局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通过与整车厂联合攻关,推进“整车+零部件+智慧网联”一体化创新,提高国产配套率,打破进口依赖。数字化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也将成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重要手段,通过云计算、大数据、AI预测维护等,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
大基建背景下的商用车应用场景适配性研发
在具体应用场景方面,企业应针对工程运输、城配物流、矿山作业等不同工况进行车型适配性研发。例如,为水电工程开发超强承载、耐极端低温的自卸卡车;为城市更新领域提供小转弯半径、高效换电的微卡和轻卡。以雅江下游水利水电工程为例,预计将对商用车与工程机械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包括挖掘机与装载机、混凝土机械、沥青摊铺机、压路机、平地机。适配性开发方面,高原特色与内燃机适配性,需要考虑高原薄氧对动力的影响、匹配高增压比涡轮增压、双级增压,高原低温低压气候需要考虑燃料系统优化。
![]()
开展风光储+充电站综合能源补能站建设
结合西部地区丰富的风能、光伏资源,商业化推进“风光储+充电”一体化补能站示范项目。企业可与能源集团、地方政府合作,在水电站、沿海港口、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建设涵盖风电、光伏、储能、充换电的综合站点,实现新能源商用车“就地”充电与电池更换,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场站建设和运维成本。
这种“能源+交通”融合模式,不仅能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还可在“双碳”路径中产生“负碳”效应,形成全新商业模式。
政策+基建驱动下的2025年商用车行情分析
据汽车总站网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用车累计产量209.9万辆、销量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2.6%;其中6月产销分别完成35.4万辆和36.9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3%和10.3%,客车与货车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行业保持温和复苏态势。
对比2024年同期,2024年上半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0.5万辆和20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和4.9%。由此可见,2025年在“双驱”合力下,产销增速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车和高端卡车细分市场,增长动力更为凸显。
结论
2025年,在国家“以旧换新”“超低排放”政策持续发力和“8000亿元两重建设”“超万亿雅江水电”等硬核投资拉动下,商用车产业链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新阶段。对于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及配套服务商而言,紧抓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需要在新能源化、智能化、场景化和能源融合方面加快创新与布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千亿级、万亿级项目带来的海量运输需求与“双碳”转型压力,商用车行业唯有以技术驱动与产业协同为路径,才能真正将政策与投资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