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充革命:当充电站开始“反向供电”

热点观察
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而充电基础设施作为其重要支撑,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
近期,一系列关于超充站的消息不断涌现,预示着新能源充电领域即将迎来全新格局。
这一过程中,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与生态协同共同构成了超充革命的三大支柱。
技术革命
超充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对传统补能效率的颠覆。以重庆捷充-帕克公源为例,其液冷超充设备功率达600kW,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并通过储能系统实现用电削峰填谷,单站年供电能力达14万度。
西安经开区的光储充示范站则通过光伏车棚与235kWh储能柜的集成,构建了“光伏优先自用、余电智能存储”的循环体系,降低用电成本30%。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功率提升上,更在于场景化适配能力的跃升。例如河北长深高速海兴服务区充电站,通过电压范围扩展至1000伏,单次充电最快仅需15分钟,覆盖家用轿车、大型客车及货车的高压电池需求,将高速补能效率提升至接近燃油车水平。
这种“全场景兼容性”标志着超充技术从补能工具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转型。
政策赋能
政策在超充革命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地方试点推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标准制定规范行业发展。
比如,2024年重庆发布的《便捷超充行动计划》,要求构建以超充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同时,即将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新增快充安全测试要求。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产业联盟的组建。近日,11家企业发起的“中国兆瓦超充高质量发展倡议”,这种政企协同模式,既解决了单座超充站500万元的高建设成本难题,又通过智能电网调度降低40%的电网负荷压力,为技术商业化铺平道路。
生态重构
当前,超充站的定位已超越传统充电桩,成为城市能源网络的智能节点。比如,深圳莲花山超充站的“绿电化”实践,通过绿电交易机制实现全站清洁能源供电。
这种“车-电-网”互动模式表明,电动汽车不仅能充电,还能在电网高峰时段反向供电,实现能源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各地超充站的密集上线、行业高质量发展倡议的发起以及超充国标即将落地,共同勾勒出新能源充电领域的新蓝图。
 
重庆捷充-帕克公源九中立交超级充电站新站即将上线
2025年5月15日,据媒体报道,5月16日,重庆捷充-帕克公源九中立交超级充电站新站将上线!该充电站位于大渡口区九中路居然之家和自启学校之间立交桥下停车场,充电车位多达22个,其中有2个液冷超充车位,最高输出功率为600kW,充电五分钟,续航300公里!
超充革命:当充电站开始“反向供电”
西安经开区两处超充站上线
5月15日,据媒体报道,近日西安经开区创新创业中心光储充示范站、凯瑞A座超充站两处新能源充电站建成投运。
创新创业光储充示范站拥有135kWp装机容量光伏车棚、235kWh磷酸铁锂储能柜,每年可输出清洁电力约14万度。配备720kW、480kW聚合功率分体充电设备,液冷超充单枪峰值电流达600A,最快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400公里”。同时配有250A直流快充桩和7kW交流慢充桩,可满足不同车型、场景的补能需求,搭建“极速+灵活”的高效服务网络。
凯瑞A座超充站配备1250kVA箱式变电站以及4把液冷超充电枪、16把快充电枪,可满足通勤、社会运营等不同类型新能源车辆的充电需求。
超充革命:当充电站开始“反向供电”
11家联盟成员共同发起中国兆瓦超充高质量发展倡议
5月13日,在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中国充电桩网、光储充换产业联盟联合充换电产业各方共同发出“中国兆瓦超充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倡议包括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技术标准、安全智能,精准赋能决策;绿色智能,编织零碳生态;普及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开放合作,共创全球产业联盟;共享共赢,构建开放合作生态六点倡议。
超充革命:当充电站开始“反向供电”
河北南网规模最大的高速超充站——长深高速海兴服务区充电站投运
5月13日,媒体消息称,日前河北南网规模最大的高速超充站——长深高速海兴服务区充电站投运。该站配置640千瓦一机4桩8枪一套、160千瓦一机双枪4台,配有超级充电口8个,充电电压范围由200伏至750伏提高到1000伏,单次充电最快15分钟即可完成。
超充革命:当充电站开始“反向供电”
深圳莲花山超充站率先实现全电量绿电化
5月11日,深圳供电局联合广州交易中心等部门以莲花山超级充电站为试点,举办首场“绿电伴我行”绿车充绿电活动。据了解,莲花山超级充电站是深圳首个“绿车充绿电”试点站,后续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超充革命:当充电站开始“反向供电”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