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汽车总站网注意到指导意见中涉及商用车电动化与能源融合的内容包括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动力绿色低碳替代和强化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保障。
![]()
众所周知,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交通运输装备、电网、能源、国土资源规划、车辆标准的跨部门系统工程,如今这一政策出台将有力完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合作,持续推动新能源商用车补能与能源系统的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蓬勃发展,已然比肩甚至超越欧美水平,而欧美的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一些实践和试点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汽车总站网梳理了欧美在重型商用车与能源融合方面的先进实践,并对此项重磅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
欧美在交通与能源融合方面的先进实践
欧美在交通与能源融合方面也十分注重政策法规驱动、基础设施规模化、技术创新与跨部门协同,氢能、电动化及多能互补为共同方向,助力交通深度脱碳。
![]()
但欧盟更强调统一标准与顶层设计,比如,其氢能战略中投资千亿欧元建设氢能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绿氢,支持氢燃料卡车和铁路应用,实施“欧洲氢能银行”项目。在充电网络方面立法要求主要公路每60公里设充电站,推广“泛欧交通网络”(TEN-T)中的多式联运与能源协同。生物燃料推广方面,强制掺混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支持绿色电力制备E-fuel。
![]()
而美国侧重市场激励与区域试点,比如,氢能枢纽计划投入80亿美元建设区域性氢能中心,覆盖生产、储运与应用,重点支持重卡和工业脱碳。智能电网与车网互动(V2G)项目通过联邦资助推进V2G技术试点,如加州“Vehicle-Grid Integration”项目优化电网负荷。零排放货运计划中各州(如加州)强制物流企业使用零排放卡车,配套建设换电站与加氢站,推动电动重卡商业化。
指导意见制定强力牵引的政策目标
指导意见总体要求,到2027年,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就近就地消纳比例稳步增加。到2035年,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支持新能源重卡补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加力扩围
2030年前,针对商用车,将开展公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完善车辆绿色燃料加注体系规划,系统推动车辆绿色燃料加注设施和装备发展。同时,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享共用通道、管廊、杆塔等资源。
![]()
此外,还将着力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管理模式。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根据项目实际增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专章。支持公路沿线规划建设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区域、分拨中心等建设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这些政策实施细则将陆续出台实施,充分利好绿色甲醇、加氢站、充(换)电站建设。
货运枢纽和客运站等面临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改造机遇
意见明确,统筹考虑货运枢纽、货运堆场、客运站、公交停车场等智慧化转型升级,以及冷链运输、车辆充(换)电等用能需求,科学利用厂房屋顶、枢纽场站内土地等资源开发分布式新能源,鼓励交通枢纽场站供冷供热使用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柔性制氢资源。
![]() ![]()
这将有力推动货运和客运枢纽场站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改造。推动分布式光伏、储能及氢能产业扩容,促进交通枢纽低碳转型,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
交通能源融合加速低碳零碳商用车推广
意见要求推动建设一批绿色燃料生产基地,加快提升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氢能等供给能力。鼓励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展清洁能源制氢。
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能力的措施叠加充换电站和加氢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将加速低碳零碳商用车推广。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货运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推动国四及以下标准营运车辆淘汰更新,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发展零排放货运。
交通能源领域将催生丰富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新能源商用车多能互补、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技术装备和新模式示范应用,新型储能、柔性制氢、智能微电网、多源转化等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会加速演进。
比如,聚合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资源的交通运输领域虚拟电厂。商用车车电分离的换电、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运输装备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
![]()
比如,指导意见明确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以分时电价提升用户参与车网互动的积极性。汽车总站网认为,这将会在政策引导下催生一些车—站—桩—网智慧融合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新能源商用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泛汽车新型生态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