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黄刚:打造“四融合”方案推进车联网商业化进程

2024年3月1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在京开幕。围绕“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这一核心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将举办1场高层论坛、1场国际论坛、2场闭门会议、10场主题论坛,全面强化高端前瞻、全球视野、跨界融合的论坛特色。
在3月15日上午举行车路城融合论坛上,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黄刚就打造“四融合”方案推进车联网商业化进程发表了观点。
中国移动黄刚:打造“四融合”方案推进车联网商业化进程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想以打造“四融合”方案推进车联网商业化进程跟大家汇报一下中国移动在面向车路云协同一体化推进过程当中,从我们的视角,如何从信息通信的服务商来支撑、保障和应用好整个服务。
从中国移动的角度来看,车联网是一个整体,车路云一体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我们从车联网的角度来看,从运营商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把网络连接做好,同时推进信息服务,这也是前面讲到从1.0到2.0的进展,同时我们也把他认为面向先导区,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他是一种应用的服务,而不仅仅是一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应用的切口去看,他更容易形成商业闭环。目前我们也参与了全国先导区等车路协同的标杆项目超过300个。从第一个先导区无锡开始,一直到今天各个领域的服务区双智城市,我们都参与了建设,这当中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我们希望从整体的角度,放在车联网的大视角上来看,我们认为它仍然是非常具有前途的。
从车路云一体化的建设来看,产业和政策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保障,从移动的角度,我们从“四融合”来体现支持、保障、承担。这当中,我们想把他融合成四句话,5G与V2X的融合,形成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车侧和路侧的算力融合形成算力和模型有效的共生。在车城云、车企云融合过程当中形成可交互、可共享的大数据服务体系,通过人、车、家的应用融合实现商业的有效闭环。前面两个更多的是从建设和运营的角度,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可靠,后面两个融合是从运营、服务和应用的角度,如何来赋能,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报告。
5G+V2X的融合组网,前面邬院士也已经说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目的是要实现低时延、广覆盖、高可靠的通信服务。我们最近在承载国资委专新项目时明确要求我们支撑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当中的通信服务建设。要求我们向车企、向城市调研需要什么样的通信网络?调研当中我们发现,5G+V2X的融合大家非常赞成,但是如何融合,如何形成可靠、有效的一张网络。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我们提出这样的想法。
一是5G基础网络成为整体打底,实现局部区域融合的组网。同时,进一步持续跟进演进,包括5G,5G-A,包括目前中低速的RedCap。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路侧、网络侧、车侧基础通信建设是必须融合统一起来的,共同提升他的覆盖率,车路云谁都不是全能选手,每一个各自发挥功能的前提是可以统一的标准之下互联互通和互相通信。这个上面,我们希望5G和V2X的车载上车希望能进一步加快。
实践当中,通信运营商更多的是希望从实践来回答一些问题,网络融合方面,我们在前年开始做的江苏省江心洲项目,已经实现5G、V2X在5G打底,局部区域RSU和PC5的融合组网,同时推进5G的服务兼容,最近我们也在做5G-A整体的测试,通过在珠海、无锡、重庆等地开展测试,进一步通过分级下沉,满足不同的智能网联驾驶的需求。
实践的数据来看,5G的空口目前可以稳定地达到5毫秒空口可靠性的实验要求,但是如何实现端到端的,全业务的可靠性的时延控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更进一步的有效融合。比如说如何实现5G和V2X之间统一的设备管理,统一的资源调度,统一的运营状态的分析和感知,这样才能实现无缝的,可靠的连续覆盖。就像邬院士前面讲到的,光是空口的时延并不能保证业务时延的全面实现,需要核心层UPF进一步下沉,而且在每一个不一样下沉的层级上实现计算和应用功能有效的端到端时延的控制,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探索和实现的。我们最近在几个主要的试验场,包括5G-A的试验场,已经开展服务的先导区,也包括今年在推进车路云试点的城市当中,积极地建议,把基础设施融合的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同时在车企这个层面,我们积极建议,能够把5G和V2X的PC5同步上车。这当中我们也呼吁,比如说去年全中国已经有173万辆具备了5G的上车能力,而这部分能力只需要通过OTA就能实现能力的打开,快速提高车端的渗透率,这样可以把V2X远端的,比如说“鬼探头”,远端故障告警,包括红绿灯,比较有时用功能的小切口应用,快速让车主应用起来,使用起来,感受到车路云一体化有效的成果。
第二个融合,车和路的算力融合上,如何实现泛在融合、多级协同的算力基础设施。一张大网的角度来看,运营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全面调度,跨几千公里整体的算力调度,使算力设施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随时可以调用,这已经实现了。就像我刚刚说的,无线的空口时延是可以得到保证和控制的,但是他能不能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时延控制,跟算、网的匹配是密切关联的,通过我们在珠海所做的5G-A的测试,从金桥所做的测试来看,不仅影响时延本身,还影响可靠性,包括哪些车侧的业务,哪些车侧所需要卸载的算力放到边缘侧,跟可靠性密切关联,跟时延密切关联。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实现按需的下沉,同样需要我们用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上海在这里举了两个案例,在上海金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测试,不同层级上的UPF下沉和不同业务的加载状态下,如何实现有效的时延可靠,不仅是需要20毫秒的端到端时延,更重要的能不能实现有效可靠性上的端到端时延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我们通信运营商的本质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实践,初步建立的面向5G、5G-A,5G和V2X融合组网的信心,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共同探索。
这次金桥测试中,我们跟华为、新石器,新石器车很简单,他很明确,我车侧不带算力,或者极小算力,因为他是低速运行的运货车,极小算力的情况下,能不能实现对路侧算力对训练模型,对推理模型,对具体场景的有效支持。我们在这个当中,在新石器做了一个,通过车侧的感知,大量数据回传以后的训练问题去解决。第二个,在一些比较难以识别,比如说路口的红绿灯状态下,难以通过车侧算力,甚至没有车侧算力做这件事时,能不能通过云端推送,同时实现有效的规划支撑。这个项目在今年2月份的巴展上获得了全球的市场发展奖,这部分我们仍然还在实践的探索当中,我们希望在今年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当中,能够进一步推动和建设,运营商也愿意在这项工作当中加大我们在算力上,在刚才讲的网络上投入来支撑好整个上层建筑的应用和服务。
第三个融合,如何实现车企云和车城云的有效融合。这背后的故事是说我们的车从自动驾驶的角度来看,一朵车企云已经实现了完全数据闭环,特别是在很多车企,其实实现了大量、完全的数据闭环,单车功能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他跟一个城市,跟一个城市交通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打通,这不是简单说一句车要服从交通规则,要服从协同智能。我们认为除了在通信这个层面打通,还要在云端实现打通,这个打通首先应该进一步形成标准的共融共通,三跨试验,四跨试验,新四跨试验都已经实现单层单云上的打通,但我想如何能够在今年,进一步车企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当中,实现不同城市之间,实现云端的打通,实现车企自身的训练云和城市管理交通云之间的互相打通,可能是我们进一步推动这样一个模型,和前面马老师讲到的粒流之间实现群体智能和群体协同,没有这样一朵云的互相打通和数据互相打通,他只能是一个个案。所以,在城市级应用当中我们建议推动跨城市之间规划标准相互的统一,和云端的互通。当然,因为有一些企业,我们认为车企也存在数据闭环和隐私管理要求,包括造车的企业,但是从运营商的角度,从开放的角度,愿意去承载这样的运营端互通的建设。
这当中有两个小案例,一个是最简单的,不需要计算和训练的信号灯的打通,如果这个工作做成,可以打幅度降低车侧对算力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标准上,云端上,和车企层面上云端的互通。再有就是自动驾驶汽车下一步的监管一定会有统一平台,远程驾驶,远程控制等一系列平台云端的需求,这个也需要我们来实现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的交通云平台和自动驾驶车的车驾管理平台之间互通。这个也希望在今年的测试和示范当中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推进。
最后从中国移动的角度,我们从车联网,最后服务于人,服务于车,服务于家的角度,看看能不能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刚才很多商业模式,无论是数据闭环提供,无论是城市维护的服务提供等等,或者是向车企来收取费用等等,都是ToB的模式,我们探索把车路云一体化的最后的成果,能不能变成面向车主服务的一项应用服务,通过我们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服务来向车主,向人来提供这样的订购和销售的服务,这个当中可以包含了刚刚讲到的网络、算力和云端等等,其实这个在很多自驾车企上已经实现自动驾驶智驾功能的订阅。但是面向未来,并不是所有的车都是自动驾驶,并不是所有的车都是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辅助驾驶,或者说面向整个交通流的服务功能,能不能实现向人的订购,这部分我们已经在跟一些车企在某些试验场景下,通过我们的订购服务,通过中国移动的客户群来进行订购服务的试点。目前来看,从车企这个层面已经实现了闭环,我们也希望,也推荐在下一阶段车路云的示范当中,能够向个人去订购和推送这样的服务,来扩大整个车路云示范的获得感和商业闭环。这一块儿也是我们觉得最后一个融合,中国移动可以把我们的客户资源一起来和车路云发展共享共建的。
最后,中国移动作为信息服务商,正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正在从5G+,向AI+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希望把通信基础设施的能力通过以上“四个融合”,和整个车路云一体化的建设、运营、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商业的有效闭环。包含了合作模式当中有“三圈、四象、五维”,希望和产业界合作伙伴共同来推进和推动。我们在积极和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企业开展验证的建设,国家战新计划当中承载了相应的课题,希望在这方面不断得到专家的指导,希望我们共同的研发成果最终为市场所接受,为客户所接受。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