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淄赶烤”带火了新晋“流量王”淄博,“烧烤”成为淄博的一张新名片。 当然,这并不是淄博人和淄博市政府的目的。 因为在早先,淄博最广为人知的名片是“工业”。现如今,淄博真正要打造的金字名片是“低碳”。 新时代低碳经济下,淄博踔厉奋发,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盯上了“氢能”这一潜力股。
“五好城市”,百年工业积淀谱写的华章 作为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淄博“因矿而立,因工而兴”。工业百年,淄博以傲人的成绩谱写了一篇壮丽的史诗。 淄博百年工业城的缘起大概要追溯到清末。 1870年前后,德国人李希霍芬来到山东博山时,留下了有案可查最早的关于淄博地区前近代工业文明的描述。那时,博山煤炭、陶瓷和琉璃产业发展旺盛,而这背后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到1919年前后,淄博已经形成了以煤炭、冶金、陶瓷、琉璃为主的产业雏形,是当时山东最大的煤矿区,也是继抚顺、开滦之后的第三大矿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淄博继续在工业领域蓄能。“大军工、大重建、大铁路、大摇篮、大支援”风生水起。 1948年,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在博山成立,部署了兵工、通讯和医药等一批军工企业集聚淄博,在战争废墟上拉开了重构淄博工业力量的大幕。 “732厂”制造出大量武器而成为国防力量尖兵;我国医药工业大厦的奠基石之一——山东新华制药厂也由胶东迁来张店;山东电器厂仿制生产出我国第一批汽车电机——吉斯150型汽车发电机;淄博煤矿、金岭铁矿、黑旺铁矿、丝绸产业等淄博传统工业均恢复元气;“一五”期间“共和国铝业长子”——山东铝厂诞生;建设齐鲁石化,带动一大批石化企业上马…… 建国之后,淄博创造了数十个第一:省内第一个硅晶体管(电子产业)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座全露天式高温高压火力发电厂、山东第一条盘式机械化立窑水泥生产线、中国第一台钴-60治疗机、山东第一台自制集成电路计算机…… 改革的洪流从未停止,淄博的脚步也不曾停下。改革开放以后,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入场,淄博也主动打开沟通世界的大门,热情拥抱“全球化”。 百年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使得淄博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9个在当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工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五好城市”实至名归。
“涅槃重生”,产业革新培育低碳发展新沃土 淄博发展工业已有百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涵盖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基地三种类型的城市。 2011年,淄博工业产值、收入双超万亿,成为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然而,据淄博人透露,也就是这一年,淄博的蓝天屈指可数……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环保成为主流。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形势下,淄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重、发展层次低、环境质量差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淄博的态度是:不抛弃传统产业,不放弃任何一丝跻身前列的机会。 因为在淄博看来,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 为此,淄博锚定优化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出台了“技改专项贷”、“春风齐鑫贷”等一揽子支持政策,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传统产业,对机械、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同时,淄博还着眼于前沿科技,布局未来产业,落实山东省“十强产业”行动计划,打造智联汽车、绿色能源、数字农业、新金融、智慧物流等产业“新赛道”。 2017年,淄博出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削减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八个行业的产能,并集中精力扶持新兴产业。 如今,淄博因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改造成效明显,先后4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下,淄博十年来万元GDP能耗下降45%,新经济产业占GDP比重已接近40%,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能源转型,打造氢能生产应用新标杆 “双碳”目标下,各地的能源转型备受关注。在这股低碳浪潮中,淄博“相中”了氢能产业。 选择这条路并非任意妄为。因为淄博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带来大量副产氢,为发展氢能产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国家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发展时候,淄博也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淄博是全国唯一一个横跨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合作城市。 根据自身氢能产业发展现状,立足产业基础优势,淄博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淄博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0年)》等政策。 这些政策明确了淄博氢能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并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燃料电池车辆推广、氢气制储运、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产学研合作等多个领域进行大力度扶持。 淄博发展氢能产业的理念是“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深入了解自身实力,围绕当地产业基础进行招商引资。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目前淄博已经形成一条包括制氢、运氢、储氢、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等多环节的产业链。 比如,在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方面,淄博的东岳集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分别在质子交换膜、陶瓷膜技术方面实现稳定量产,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仁丰特材在燃料电池电堆核心材料——碳纸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亿华通、爱德曼等头部企业也纷纷落户淄博。 淄博的齐塑环保氢气充装项目,两条充装线日产3吨燃料氢,约满足200~300辆氢车用氢需求。 为了填补涉氢装备等空白环节,淄博还引进了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等企业布局制氢、用氢设施设备制造等业务。 齐鲁氢能投资 5.5 亿元建设生产压缩氢气和液氢,其核心装置是与国富氢能合作的国内首台套 10 吨级氢气液化装置已到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 70%,项目投产后,年产液氢 13200 吨,年产高压氢 7920 万 Nm3,预计每年可减少 30 万吨碳排放。 另外,为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创新商业化运营模式,淄博成立齐鲁智行综合运营平台,作为氢能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车辆采购运营、应用场景打造的重要载体。 2021年,由科技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启动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 其参与者也有淄博。 全国首座高速加氢站——中国石化山东淄博高速加氢站在淄博投产运行。这是“氢能高速”先行示范区首个样板落地,也是“氢进万家”从蓝图走入现实的典型场景。 目前,淄博已建成6座加氢站,累计加注氢气350吨;在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260台(200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50台4.5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1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2023年内还将投入50台4.5吨氢燃料电池低栏板货车。
曾经的淄博,以工业实力承担起了国之栋梁的“重”。新时代下,淄博又紧跟时代潮流,锐意改革进取,在保有传统产业实力的同时大举“进攻”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
此次突然火爆的“烧烤”,与“坚守初心、敢为人先、拼搏奉献、改革创新”的“淄博工业精神”密不可分。在氢能产业这一新起点上,淄博也将会一如既往,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