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中与氢能相关的内容如下: 二、重点任务 (二)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聚焦重大战略、科技前沿、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路线图,加强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理研究。围绕能源低碳转型,重点攻关火电清洁高效利用、新型高效光伏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催化制氢、电化学储能、光储直柔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体系。围绕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减污降碳需求,推进工艺流程优化重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余热余压高效利用、三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数智化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深入挖掘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研发全废钢电炉流程、高效蓝光OLED、低能耗MOCVD设备、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低碳水泥材料与制品等核心技术。依托鄱阳湖南矶湿地野外综合试验站等野外监测平台,开展生态碳储量核算等研究,大力攻关湿地碳汇、土壤碳库等固碳增汇技术。依托南昌“绿谷”,推进绿色低碳种植与污染阻控等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双碳”科技攻关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聚焦南昌优势产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未来科学城规划建设。 3.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技术评估与交易体系建设,丰富示范应用场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研平台、科技成果向企业开放,拓展“产学研用”合作通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作用,支持建立一批低碳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多能共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应用。促进重点企业完成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实现“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设备协同作业、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等智慧场景示范。探索开展CCUS预研预制,加快推动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应用、二氧化碳高值利用。到2030年,低碳混凝土、无熟料水泥、硅衬底LED应用技术、高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氢燃料汽车等代表性技术产业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三)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5.实施低碳产业聚变降碳行动。立足“4+4+X”产业体系基础,围绕低碳零碳负碳产业优化布局,聚焦能源替代、节能减排、智能监测、生物经济四大方向,打造低碳零碳负碳产业集聚高地。加快布局节能环保装备、垃圾分类设备、装配式建筑产品及零部件制造等低碳工业,大力发展生态固碳增汇农业,探索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作物水分管理和施肥方式,结合设施农业项目,推广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应用,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化石能源消耗。积极培育光伏、绿氢、储能等零碳产业,开展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建设。大力发展生物经济,推动生物技术赋能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前瞻布局生物质利用与CCUS等负碳产业,加强重点园区绿色低碳产业链关联协同。 (四)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大力发展新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大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和非电形式利用。推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厂房、公共建筑、居民屋顶等建设分布式光伏。逐步普及BIPV技术应用,推广“光伏+”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稳妥发展环鄱阳湖区风电,加快推进联圩风电项目建设。鼓励生物质综合利用,探索生物质燃煤耦合热电联产,鼓励发展分布式生物质发电,打通并网外送环节。有序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推动氢能在交通、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积极部署氢能产业链试点示范,打造昌九—宜春(丰樟高一线)“氢走廊”。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推进地热水的综合利用。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9万千瓦以上,生物质装机容量达到13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5万千瓦以上,生物质装机容量达到16万千瓦以上。 3.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加强新能源、常规电源、绿电输入统一规划,支撑“电动南昌”战略。科学规划基础保障性煤电项目建设,并落实配建新能源项目。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鼓励产业园区和企业建设绿色微电网,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可控性,增强不稳定电源的吸纳能力。优化用电网架结构,建设昌西南、南昌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与周边省份电网互联互通,推动南昌—武汉特高压工程建设,持续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入昌能力,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以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综合能源服务、智能微网、虚拟能效电厂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依托,开展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示范。加快推进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强化能源统计分析、运行监测、预测预警等服务。加强新型储能系统推广应用,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多元化应用,发展“新能源+储能”。推动“风光火氢储”一体化,发展多元融合、多能联供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化学储能等调峰设施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健全能源供应保障和储备应急体系。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电网错峰能力和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全市电网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八)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1.推动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化。推进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更新,加快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重点提高城市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基本实现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全替代。推进交通领域“电动南昌”战略,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和重卡电动化,支持向塘物流基地建设换电重卡示范物流园。持续提升铁路电气化率和电力机车牵引比重。加快推进老旧船舶淘汰更新,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船舶,逐步扩大电动、LNG、氢能等新能源船舶在水运行业的应用范围和比重。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到72%、35%。到2030年,营运车辆、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0%、5%。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应用,发展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优化市中心城区充(换)电网络布局,加大外围城区充(换)电设施建设力度,优先在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配置充(换)电设施,支持个人自用充电桩建设。推动南昌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与氢能基地构建高效协同的氢能供给、装备制造和场景应用示范,联动丰樟高氢能场景应用网络建设,加速构建“昌九氢走廊”。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及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引导新建站点“油气电氢”合建,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南昌港LNG水上加注站建设、港口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安装。推进低碳公路服务区、低碳水上服务区、低碳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到2025年,在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公共充电桩5000个以上,基本建成1公里服务半径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港口与船舶岸电使用率达9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