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业已过半,从目前客车公司发布的财报来看,成绩仍旧不尽如人意。我国客车行业亟需一场场“及时雨”来提振信心。
宇通客车、金龙汽车、中通客车、安凯客车、亚星客车五家上市车企有4家上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中通客车则通过出让股权勉强盈利。
其实,2014年至今,客车行业发展就进入了瓶颈期,销量肉眼可见地下滑,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润的下滑更令行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难道就没有转机了吗?当然有!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身处充满困境的低谷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去破局,去实现突破。
危机客观存在:无惧困境,直面挑战
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销量顶峰60.69万辆,到2021年的50.49万辆,客车市场销量已连续7年下滑,而这一势头仍在延续。最新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行业6米以上客车整体销量仅33454辆,同比下降23.7%。
销量的下滑是当前客车市场最直白的反映。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等影响,在国内经济发展下行的大环境下,客车行业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另外,城市公共交通转换期已过,疫情导致政府采购减少,对公交客车的需求减弱。
二是客车行业是弱周期行业的典型代表,其总量主要取决于居民出行总量和出行结构。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大面积普及,中国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人们的城际出行和中长途出行有更多选择。在效率、速度和舒适度等方面均逊色一筹的客车,市场需求萎缩也是无法避免。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叠加自2020年起至今都无法完全消灭的新冠疫情,又让人们在出行时增加了对安全性与私密性的需求,私家车的渗透率也越来越高。
出行方式的转变导致对客车需求的减弱,反复无常的疫情更是使大众的出行受限,旅游需求减弱进一步减少了客车的“用武之地”。
三是国内客车市场内卷化,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突出。近些年客车市场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相互竞价,一些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推广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发展理念和营销方式因循守旧,未能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进而影响行业整体发展后劲。
四是客车行业发展受政策影响明显,前几年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的高额补贴,让一部分市场需求被提前透支。当前,在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退坡的影响下,行业已由前期的政策驱动逐渐向市场驱动转变,很多企业在产品定位和产品结构方面还停留在过去的市场认知,所生产的产品并未符合市场需求。
五是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运输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自2021年起,国内汽车行业就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及运输费用上涨的压力,钢坯、铝材、动力电池原材料(锂、钴、镍等)、橡胶等材料价格都不同幅度上涨,更别说行业紧缺的芯片。
据了解,客车生产中原材料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超过90%,其中芯片、电池等零配件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客车生产企业影响颇大。同时,油价的高启更是增加了运输成本。一系列成本的重压下,客车企业也“犯了难”。
六是海外市场金融风险和交付风险加大。2022年以来全球疫情影响持续存在,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等诸多不利因素叠加,我国客车出口市场金融风险和交付风险加大,出口市场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
可见,国内客车行业真是身处困难的“丛林”,被左右夹击。但矛盾普遍存在,不管哪个时期,行业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唯有迎难而上,调整战略,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机遇近在眼前:及锋而试,振裘持领
困境之中往往蕴含着机遇,当前摆在客车行业面前的机遇也显而易见。
一是我国城市化背景下,未来公交市场潜力巨大。虽然我国经济总量高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也不如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催生对公交客车的需求。
二是“双碳”持续发力,新能源客车市场被长期看好。“双碳”目标背景下,交通领域的减碳至关重要。新能源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出行的主力军自然责无旁贷。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部分城市早期购置的新能源公交客车会逐渐退出运营市场,新旧车辆的交接也会催生对新能源公交客车的需求。
三是用户对客车的需求依旧存在。比如处于小城市、县城等地区的流动较大的城市务工人员,不会开车且没有私家车的用户(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4亿人口中有机动车驾照的只有4亿多人),这部分人员对客车依旧有很大的需求。
同时,通勤客车、旅游景区的摆渡车需求也依然存在。通勤客车方面,近年来城市的发展都开始集中于经济开发区,这些区域一般远离市区,企业员工上下班需要通勤车。旅游景区内,景区运营者也希望通过摆渡车来减少污染和拥堵,顺便赚取相关的费用。
四是出口市场蕴藏机会。我国新能源客车深受国际市场欢迎,随着海外国家疫情好转,客运、旅游及公交市场均在逐渐恢复,对客车的需求也在增加。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客车累计出口21259辆(含10座及以上客车),同比增长12.1%。如此战绩足见国际市场的强大潜力。
五是上游原材料涨价的情况或将缓解。据专家介绍,按照市场一般规律,汽车行业原材料涨价的情况可能在2023年开始出现并下降。届时,客车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大好机遇在眼前!各客车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及锋而试,抓住机遇,以期实现转型与突破。
转型变革成必然:苦练“内功”,破局向上
面对困境中的机遇,客车行业要怎么办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认为,我国客车行业应放眼全球,加紧面向新技术的转型升级,生产适销对路的客车产品,从市场驱动转型为技术驱动,不断提升质量水平,提高品牌效应,增加产品溢价,这是破局的关键。
具体来讲,一是客车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危机的客观存在,摆正心态,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二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并及时研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比如,在短途运输、专线运输、旅游运输等细分市场,客车产品“大转小”趋势明显,可以对小型客车产品加大研发生产投入的力度。
另外,农村客车和城乡客运交通对客车的需求度较高,但这些适应乡镇出行的客车产品普遍档次不高,支线道路交通运输的质量亟待升级,这也是客车企业可以着重发力的方向。
三是顺应汽车产业“新四化”要求,对客车产品进行升级转型,产品研发向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转变。目前我国客车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率还不高,要加大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如智能网联、氢能源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从市场驱动转型为技术驱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品牌效应,进而增加产品溢价。
四是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客车企业要积极推进各种国际合作模式,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可以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国内新能源客车“走出去”的步伐。
总之,当下客车企业要做的就是要好好修炼“内功”,生产出更加适合市场的产品才能实现翻盘。在这方面,国内客车行业龙头宇通客车的做法值得一观。
一直以来,宇通客车都致力于自主技术的研发。根据宇通8月22日发布的2022上半年财报来看,其研发支出7.4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00%。
面对客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宇通早已率先迈出转型步伐,从“制造型+销售产品”企业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进行转型。
为此,宇通发布了超基因价值链,从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开始,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超前研发”。超基因价值链对研发设计、车辆选材、生产制造、质量验证、售后服务等影响车辆全生命周期运营的环节进行改善和提升,推动客车全系产品的进阶。
产品研发方面,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高端化转型。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依然处于加速期,而宇通客车已经牢牢掌握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三大新能源技术,在自动驾驶、车联网及智能网联云平台技术方面也实现了突破。
海外市场方面,宇通客车独创中国制造出口的“宇通模式”。在哈萨克斯坦多年来的运营,宇通为客车企业出口并向“制造服务型 + 解决方案”转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模型。
截至2022年6月底,宇通客车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过83000辆,覆盖美洲、非洲、亚太、独联体、中东、欧洲六大区域,并在埃及、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 KD 组装方式进行本土化合作,实现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创新业务模式。
正是由于宇通客车的转型升级与突破,2022年1-6月,宇通客车累计生产客车11402台,销售客车11567台。截至2022年6月底,大中型客车的产销量稳居行业第一,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当前的形势下,客车行业既要冷静地看到“危”,又要努力用好“机”。一一攻破困难,一路披荆斩棘,方能行稳致远。
有专家预计,客车行业仍需2到3年乃至3到5年时间才能缓解。也就是说,在未来2到5年之内,我国客车行业会在低谷中再次上升。而在此过程,行业也会重新洗牌。转型成功也才能笑到最后,谁会成为大浪淘沙的幸运儿,我们一起等待见证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