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举办一场润滑技术大会?中国领跑者的又一场战争打响了!

在汽车、风电这些超级赛道,中国制造正在领跑,重新划分产业格局,这为产业链条上的细分领域冲破国外垄断,赢得弯道超车的机会。
“润滑油必须跟上,必须制定自主标准!”
2024年8月16日-19日,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在青岛举行的2024润滑技术大会上,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召唤。
世纪变局中,当全产业链条聚在一起,举办一场润滑技术大会时,从标准制定到各个细分领域的创新,作为制造业的“血液”,中国在润滑技术这个关键领域正在打一场新的战役。
1.“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大需求、急需求
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产销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
油电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再到燃料电池汽车,烧天然气的、甲醇的、烧氢气的、烧氨的……不同燃料、不同电机对润滑油的“口味”要求各不相同。传统润滑油的流动性、黏度、抗磨性、抗氧化性、油泥沉淀物等性能,都要做出相应变化。不同的技术路线正在争夺市场,未来哪个燃料能走得更远?产业链都在研究,上游供应商期望押中“爆款”赛道。
中国风电市场累计装机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每年有近1万台整机装配,年初装润滑脂达到1000吨,初装润滑油达到1000万升,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每台机器在整个生命周期,脂和油的拥量将达到这个数字3倍。
中国风电“一哥”、金风科技风电产业总工兼研发中心总经理刘河透露的,只是处在变革前夜的润滑油市场的一个小数据。
核电、海工装备、高铁、工业机器人……一个个超级赛道,对应着各种新场景、新市场,对润滑油提出了新要求。
这里面哪些是机会?市场需求是什么?能不能抓住?
为什么要举办一场润滑技术大会?中国领跑者的又一场战争打响了!
这些问题,在首届润滑技术大会上被热烈讨论。这场大会也吸引了国内外十余位院士及5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比亚迪、广汽、潍柴动力、中石油、中石化、壳牌、金风科技、康普顿等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都派了核心技术人员参加。一些产业资本也加入进来,寻找新的投资标的。
刘河在风电领域干了20多年,眼看着金风科技从新疆达坂城风电场一步步干到总装机量“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目前金风科技在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120GW,全球占比11.7%。
公开信息显示,“双碳”战略下,2030年实现碳达峰,国内风电市场总增长量360GW,增幅90%;2060年实现碳中和,风电总装机容量增加2200GW,增幅达到275%。
为什么要举办一场润滑技术大会?中国领跑者的又一场战争打响了!
刘河说,国家补贴政策退出正在倒逼风电产业降本,风电机组正在大型化,目前陆上风电风轮直径长达230米,海上超260米,塔架高达185米,带来更多材料和技术革新,要求润滑油脂具有自修复、自愈合,降低板结等功能。海上风电设计寿命比陆上风电高25%,润滑油脂要具备超长寿命甚至免更换,还要环保可降解,遇到台风要有更好的过载保护能力。
这些新场景涉及到低温启动、滚刀磨损、油脂板结、抗极压性能等各种问题。中科院高端装备润滑油脂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李维民在会上透露,目前,国内90%风电机组所用润滑油脂依赖进口。
中国风电设备正大批量出海,但还得用国外品牌润滑油,尴尬不尴尬?
中国⼯程院院⼠、天津⼤学校⻓金东寒透露,2023年,中国润滑油市场规模700万吨,产值超千亿,其中高端产品占有20%市场,但贡献了80%的利润;这些高端产品中,80%依赖进口。
“两个80%”刺痛产业界。刘河说,中国风电成为全球第一后,但产业链细分领域并没有跟上,亟需研究和开发风电油脂的标准体系。
2.我们为什么需要“带头大哥”
这场大会引来很多提需求的,比如海洋⼯程专家,中国⼯程院院⼠、中国海洋⼤学教授李华军。
2023年,国内GDP达126万亿,其中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占比7.9%。“作为一个海洋强国,应该占到GDP的百分之四五十,我们应该在海洋上下功夫。”李华军院士说,深海里的新能源非常丰富,海工装备发展前景非常大,从控制、通讯、定位、新材料,到润滑系统都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怎么克服深海高压,克服深海中的高湿、高盐环境,微生物附着,润滑系统需要重新设计研发,这里面有很多新挑战、新需求、新课题,这也是新产业、新的增长点。
这一点,突出反映在狂飙突进的造车新势力上。
要造全球最好的车,全身上下每一个零部件、从材料到润滑油都要更适配,系统性能做到最优。对零部件进行订制化开发已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共识。
今年1-7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中,插电混动车型占比达到55%。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DM平台总监陆国祥透露,比亚迪在插电混动上的关键技术已研发至第五代。“强电混”的动力总成系统架构下的专用高效发动机,对机油提出新要求,怎么应对频繁启停、超高速车况?在用户最关心的换油周期上,现已提升到1万公里,机油如何提升性能?
陆国祥说,目前,比亚迪插电混动车从平台到零部件、润滑油已实现专门的定制化开发,从材料到设计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产业链一起设计,混插专用发动机机油也设定了专门评价方法,提出设计需求。
陆国祥说,AI赋能下,未来将形成自适应油品专用润滑系统,让汽车越开越好开,越开越省油。
“带头大哥”比亚迪的产业价值正在外溢,正滋养供应链多个领域。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中国很重要?重提这个老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在中国成功创造了一个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66%的市场后,它带来的巨大的本土制造的提升,拉动中国工业技术的创新,包括国产润滑油行业。
3.攻坚“根技术”,这是一场无法弯道超车的硬仗
中国发动机和润滑领域的大咖们,现在正在一个个细分领域展开新的战役。
5月14日,昆仑润滑油首次将风电齿轮油送达大连华锐重工通用减速机厂。这是昆仑风电齿轮油首次替代进口品牌用于风电机组偏航变桨减速机的初装。
国产润滑油正在打开新局面,助力“大风车”国产化。
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先进船舶发动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黄立透露,目前711所已经和中石化润滑油公司上海研究院合作开发甲醇专用润滑油,在甲醇燃料发动机上进行验证。
本次大会上,超滑技术成为关注焦点。在这一领域,清华⼤学机械⼯程系雒建斌院士团队正在和以色列、日、美、法的研发团队竞跑。
在雒建斌院士的实验室,摩擦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十万分之几的系数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润滑油摩擦系数为0.01~0.1,超滑的摩擦系数在0.001量级或更小。当大量装备在千分位或者万分位摩擦系数下跑的时候,会节约大量能耗,同时将磨损降到极低。近年来,全球对于超滑这项“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入加速期。雒建斌院士是⾼端装备界⾯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对超滑技术已经研究了20年。
这个漫长的研发周期展现了基础学科的特征:每一个微小创新都需要长期工艺、数据积累,需要机械、材料等基础领域的技术成长,成长曲线非常缓慢。中科院高端装备润滑油脂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李维民说,润滑油和润滑技术涉及的基础学科非常多,要在化学、物理、数学层面去解决问题,才能搞清楚材料成分跟润滑油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很多跨学科研发要同步协同。这些基础学科一直是中国的弱项,需要巨大投入,国内在基础研究突破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企业在应用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是中国制造必须要打的一场硬仗。李维民在大会上呼吁,目前行业过于内卷,是不利于行业创新的。
目前,雒建斌院士团队正在和中车合作,解决高铁齿轮箱温度过热问题。高铁时速一旦超过400公里,齿轮箱温度就会超过120摄氏度,引发报警,火车会停下来。现在将超滑技术应用于齿轮箱,实验室温度最高能降低15摄氏度,高频震动能降低30%左右。
作为国内润滑材料领军人物,刘维民院士团队研发的固体润滑材料不需要润滑油,能够做到免维护,已应用在航天和航空领域。2060年,中国核发电量要占到18%以上,从核电、海上风电、高铁、汽车,都要大量用到免维护的固体润滑材料。
“国家队”正在和产业界进行更深层耦合。在山东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烟台,刘维民担任了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主任(简称“黄渤海实验室”)。作为化工大省山东创新体系的“新基建”,这个实验室的研发方向与市场深度绑定,成立不到3年已有14件专利以作价入股方式转化,带动产业经济投资1.92亿元。
4.抢占标准!聚集全产业链条做一件事
“润滑油必须跟上,必须制定自主标准。”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帅金石说。
2016年9月,中国内燃机学会牵头,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石化标委会以及行业内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整车领域等15家企业单位,将整个产业链条及用户端OEM的力量都聚集起来,共同发起成立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经过近8年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联合攻关。据不完全统计,行业在这个项目上自筹资金累计投入近2亿元。
目前,联盟已攻克了内燃机关键部件考核、参比油、标准燃料油、试验工况、综合评价方法和产品标准关键指标设定等系列台架评价标准核心技术;研究建立团体标准18项,采用我国柴油机自主开发的4项柴油机润滑油台架试验方法行业标准于2022年11月正式颁布实施;GB 11122《柴油机油》国家标准修订增加我国自主开发的D1质量等级也已完成报批,这是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柴油机油国家标准体系,彻底摆脱了对欧美标准的依赖,实现了中国在自主润滑油标准创新的重大突破。
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完全是靠需求驱动的。目前,这个跨行业的创新联盟“朋友圈”已有42家单位,包括壳牌、美孚以及全球四大添加剂公司都加入进来,在测试上邀请美国一些公司加入,解决精确计量上的技术问题。
帅石金透露,创新联盟目前已启动G1汽油机润滑油、NG1天然气发动机润滑油和E1电动汽车润滑油的标准体系研发,面向氢燃料发动机、氨燃料发动机的润滑油已开始预研工作,也在考虑做中国标准。他说,今年8月,国家发布的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重大专项,其中氢燃料发动机和氨燃料发动机两个专项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润滑问题。不解决可靠性问题,氢燃料发动机就突破不了,这为润滑系统的创新带来巨大需求。这个时候,技术、产品要往前走,标准必须尽快跟上,否则推不动。
上世纪90年代,丰田、本田推出了混合动力车型。中国换道超车,搞纯电,搞插电混动,把这条路走通了。
帅石金说,这两条路对发动机的要求不一样,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中国乘用车的润滑油标准。
产业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市场上的全球第一,只有领跑者才有资格重新划定产业格局,掌握产业话语权,这为整个产业链条的中国企业争取了一个弯道超车的宝贵机会。
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产业正加紧出海。只有从材料源头突破,在技术、工艺、装备,包括配套的润滑油等细分领域形成自己的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壁垒森严的全球市场撕开一条口子,才有资格真正坐稳领跑者位置。
从跟随到引领,中国制造正在发生质变。这场润滑技术大会的召开,就是时代变革的一个脚注,这是挑战者必须担当的使命。
而壳牌等国外品牌加入到中国标准制定中,这是一种态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润滑油市场,产业变革正在发生,谁都不期望成为另一个诺基亚。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