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13日,2024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以“引领新变革,共赢新未来”为主题,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10多场主题论坛、9场重磅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多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三:国际化视角下的ESG发展”上,宁德时代可持续发展总监潘学兴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是宁德时代的潘学兴,负责的是企业ESG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作。很荣幸今天来分享一下宁德时代在ESG方面的实践和我们的认知。今天演讲分为四块:第一块先分享一下宁德时代在SDG、CSR、ESG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上的理解。再讲一下ESG整个生态和运行。第三讲一下宁德时代在ESG方面,从上市以来我们取得的进展和取得的相关理论实践。最后是做些产业反思,当前情况下在全球ESG这么火热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或者整个ESG行业里,这个赛道上该如何去发展,有什么样的问题。
SDG、ESG、CSR和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概念大家都在提,在我看来它是有个发展的历史沿革的。CSR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为什么提出这种概念?在西方国家发现有些企业在发展新兴技术或者提升经济的同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出现了烟雾事件或者光气事件,这类问题最终导致企业要去关注CSR。
在2004年,今年是UNGC组织提出ESG概念的整20周年。在20周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出于投资热的角度,投资者在投资一个项目去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要考虑被投项目不会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产生任何伤害,这是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所以诞生了ESG概念。同时,他们也提出了ESG的管理指标和评价方式。到2015年,我们又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能是非常宏观的,比如零饥饿、无贫穷,ESG相对更微观一点,更量化可考。
我想讲的是,有人会讲ESG是舶来品,是从海外流传过来。我想讲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在中国自古就有,“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殄而财乏用矣”,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咱们老祖宗说的,也就是咱们从古至今就有这种理念。而中国人一贯传统美德就是把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去。所以我讲在ESG也好,CSR也好,SDG也好。SDG是宏观方向,是全人类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终极宏观目标。CSR是主要的一个原则,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ESG是一个量化标准,它可以把这些理念的践行结果进行量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外部有些评价评级,是制定了一些议题,下面有指标,指标再下面就是实际数据,这样分层下来就是现在所说的整个ESG的管理。
在生态上怎么讲?其实有标准的制定者,刚刚代总,包括Stefan都讲到,欧洲制定了很多法规的标准,这就是标准制定方。通过谁来做?通过政府监管部门来做,对谁提要求?对的是企业和投资管理者,包括代总片子也放到,有NFRD、SFDR,这是对投资者的一些标准,现在逐渐对实体企业产生了影响。
最右边(如图)是这些评级机构有自己的方法学来评价每家企业的ESG是好还是坏。我想说的是,每个利益相关方都有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包括自己评价上的结果,后面我会逐步讲每家存在的评价差异是什么。我这里边放的不是刚才代总或者Stefan提的现在最新的CSRD或者CSDDD,包括德国的LKSG。我想提的是,在ESG真正这么热之前,其实就有很多标准或者法规、指南供我们参考。左上角(如图)就是时下用得最热,GRI,基本大部分企业在编制报告的时候都在follow的一个标准。我想说的是,目前很多企业在ESG的时候,在企业ESG管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就是参考的标准太多了,参考标准多了之后就不知道自己重点在哪里了。所以代总讲要先抓重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讲一下宁德时代的实践,2018年上市之后就成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逐步在组织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四级管理体系。最高层是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再往下有可持续发展管理办公室,这是个常设机构,再有就是可持续发展管理理事会,是每个部门的精兵强将负责落实我们识别到的所有实质性相关议题落地执行的。再往下,因为宁德时代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我们在国内外都有很多基地,在每个基地上都有我们的子委员会,来保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和跟进。
在整个指标管理方面,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识别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步已经形成了一套从维度、议题、指标到数据的一套三级管理标准。同时,根据外部的评价和结果,以及实践上行业的对标,我们把整体指标分了四类:
(1)实质性和非实质性。这类指标一般情况是要先区分哪些指标与我们公司强相关的,哪些指标不是与公司强相关的。(2)再往下分就是通过外部评级或者评价,得到了我们在行业里表现比较好的指标,比如MMSI里面有Top、Middle和Low,这里面会发现我们有大概几十指标是处于比较优秀领域的,这些指标是我们要去做的,而且保持始终的领先。因为所有评价都是动态的,今年可能表现很好,明年就会被别人赶超了。(3)再往下会分达到一般情况下,或者比一般情况下还要差的,我们内部推动就是要做专项跟进还是做KPI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来管理企业ESG整体的落地跟进和提升,把每个指标都落到具体部门里面去。
举几个例子,刚刚李秘书长也讲过,我们去年发了“零碳战略”:零碳设计是基础,是牵引。只有真正把所有碳足迹算得清楚,才能知道到底从哪儿做减碳。而且之前有句话,质量也好或者成本也好,是设计出来的,现在有句话叫“碳也是设计出来的”。再就是零碳制造,如何打磨设备和工艺,让我们把良率上去,能耗降下来。剩下四个时间关系不再详细赘述。
这边讲一下CREDIT,也有嘉宾讲到上游供应链影响力的问题。宁德时代从一开始就做了对上游很多的培训、赋能,包括现状的识别。基于刚才我讲的那么多参考标准值下,我们发现对于行业适用性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基于很多标准和框架,基于我们实际的经验,开发了这个工具叫作CREDIT。是从2022年开始使用,当时做了35家核心供应商的实际调研和应用,它的审核结果和我们实际预测结果几乎是没有任何差距的,也就是我们对行业的理解和这套工具对行业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第二期,2023年我们做了60家供应商,同时还收集了60家供应商生产碳排放数据,方便我们减碳降碳寻找一些路径。同时,这个案例被WEF收录了当年他们的案例集里面,我们觉得是特别自豪的一件事情。
再有是对供应链管理尽职调查。在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之前就已经开展对上游的尽责管理,从最开始的一个点,到最后的一个面,把整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架构做出来,这是从点到线,再到整个体系的。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包括Follow的像RCI和OECD标准,目前都在跟进。而且现在前前后后已经做了一百多次审核,而且贯穿从Tier1直到矿山。
对于刚才提到的绿色循环部分,我们有自己的一站式电池回收方案,我们也真正能做到电池的定向闭环回收,我们可以把废旧电池通过回收的工艺之后,直接变成电池原材料,这点可以直接进到电池里面去,定向的闭环回收。再有是我们回收技术,从镍钴锰可以达到99.6%的回收效率,锂现在可以达到91%,去年是生产了大概13000吨的碳酸锂。大家觉得这个量不是特别大,但对回收的体量来讲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了,去年大概回收了10万吨的废旧电池。
此外,还做了很多社会价值共创的事情,包括可以看到在海外阿尔伏特的基地和德布勒森的基地,跟周边社区都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同时,每年也会做一些定期的分享和内部可持续发展活动月的工作。尤其是做环湖十环跑,鼓励员工和上下游利益相关方来参与,围着公园或者湖慢跑,然后捡一些垃圾,这是我们想推动的理念。
基于上述的实践经验和结果,可以看到我们的评级在稳步增长,里面有几个都是国外的,只有商道融绿是中国的。此外还获得很多荣誉,去年央广总台第一次首届十大ESG榜样,我们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获得了一些其他的,包括UNGC的加入,包括GBA的加入。
最后讲一下反思。首先是ESG的国别差异,这里面国别差异大概分两个,一个是评级方面,源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监管力度的国别差异,这部分国内的发展相对稍微慢一点,但慢不代表我们管得不够好。第二个,披露方面,源于不同制度体系和文化背景,不同标准上对ESG的诠释和定义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我们想要做的是:(1)要加强顶层设计,今天已经发布了行业的相关标准,未来国家也会推动整个ESG产业界、制造业,所有企业的ESG顶层设计。(2)推动国际性的互认,目前大家看到相互评级比分不一样,有的标A的,有的打分的,有的倒减分制的,他为的是彰显自己的专业度,表现的结果不太一样。我们知道ESG是全人类的目标,或者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目标,所以理论上来讲这方面是不存在差异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国际推动上我们觉得有必要去做。(3)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什么在这方面为什么不打造本土特色和中国特色ESG管理的理念和框架呢。这是我提的三点建议。
再就是人才短缺,我是2018年开始做这套东西,最大的困惑就是没人。所谓的没人并不是没有人在这个行业里从业,而是真正缺少人才。人才画像大家可以看一下:(1)首先具备ESG的理论能力,对标准、法规的理解。(2)对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也就是对产业理解的能力,有这两项共同能力的人很少。在甲方或者乙方,包括我刚才放出的生态图,在乙方的人很多,也就是对于企业执行ESG管理最缺人的是甲方。往往说非财务相关性的,既然是非财务相关性的,那你要知道什么是财务的。(3)基于这两个点以外,还要懂财务相关的信息。所以ESG画像来讲,对于企业来讲,三者缺一不可。
在右边可以看到,这是贝恩公司做的一个调研,68%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导者是从企业内部渠道培养出来的,也就意味着行业经验和产业认知非常重要。有57%是未获得相关学位的,这证明在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上缺乏课程或者学位。第二,并非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也就是都是半路出家的,包括我自己也一样,也是半路出家。所以我提出三个建议:(1)高校层面要设计ESG专业,要培养专业性人才。(2)市场层面,整个赛道方面,协会出了那么多标准,未来可以针对人也出相应的认证和标准。(3)企业层面,要把一些对产业理解比较透彻的人轮岗到ESG岗位上,或者把ESG岗位上的人轮岗到产业里面去,做一些深度融合,才能未来真正推动ESG产业大势的发展。
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