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院肖俊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3年3月28日-29日,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在湖北十堰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湖北省经信厅、东风公司和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应变 求变 谋变——共创商用车发展新局面”为主题,共设“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4个主题论坛”,旨在联合能源、交通、信息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讨商用车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商用车高质量发展。其中,在3月29日下午举办的“商用车新能源转型”主题论坛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系主任肖俊涛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湖北汽院肖俊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
 
我是来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肖俊涛,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总体介绍、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构建、体系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实践。
 
首先是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总体介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省属普通高校,是一所汽车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建校50年来,植根汽车产业,服务汽车产业,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特色发展之路,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相应学科专业,形成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材料与轻量化制造、汽车产业发展等3大优势学科群;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商管理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以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拥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44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一流专业,15个湖北省一流专业,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学校与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市政府共建了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0余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16个商用车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科技重大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生了一大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目前,学校正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35年将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其次是明确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是指汽车制造业由高能耗、高污染、高产能、劳动密集型转型为低能耗、无污染、高智能、科技密集型,汽车服务业由低标准、低水平、低效益、不规范向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规范化转型。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优化汽车产业结构、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汽车技术变革、创新发展汽车服务业、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汽车人才培养、汽车产业新生态的构建等多方面。数据显示,当前汽车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源于商用车,每辆重型货车的燃油消耗约是乘用车的19倍。虽然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12%左右,却产生了汽车56%的碳排放。2022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下降31.9%和31.2%。然而,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销售23.75万辆,同比增速89.6%。商用车行业正在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由于用车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技术路线、转型类别、转型领域、应用场景、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整合人才、技术、智力、数据等要素资源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予以有效供给。
 
第三是如何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事实上,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科研力量、资金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整合,更加顺畅地打通创新过程的上中下游各环节,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合力。为此,需要构建市场导向、政府扶持、企业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引导者,需要面向市场解决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加速成果转化进程,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作用,广泛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政府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通过出台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研发,主导建立相关机制,创新科研管理和评价激励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和科研机构积极性,重点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重要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实现校企教学、科研、服务、实习、就业全方位一体化合作,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无论是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需要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利益链、人才链、生态链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体系。
 
第四是体系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实践。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动融入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体系,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与十堰、襄阳、随州、武汉经开区政府,与东风汽车、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北汽福田、长城汽车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学校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三大新工科分别融入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化与信息化、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2021年1月,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湖北省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这是十堰第一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由十堰市政府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共同主办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采取“公共研究院-校际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三级管理架构,实行“3*1+X”(政府+院士专家团队+高校+需求企业)新运行机制,注重对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使用力度,截至2022年,研究院引进17个专家团队(其中院士专家团队5个),设立6家技术研究所 ,20家企业研究室,达成具体合作项目46项,合同总金额2257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作为汽车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人才培养应当满足产业变革发展需求。当前,随着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汽车产业人才培养面临四大挑战:一是跨界产业进入的挑战,IT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汽车出行领域,对传统汽车企业形成了挑战;二是对大学生知识需求发生新变化的挑战,要求学生具备技术、管理、经济、文化、素质等交叉融合的综合知识;三是对大学生能力需求发生新变化的挑战,新能源、新材料与信息化技术的交叉融合改变了汽车价值曲线,要求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四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新变化的挑战,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知识更新加速,借助互联网提高知识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普及,为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培养学生提供了方法支撑。为此,学校对汽车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育新一代具备学科知识融合、强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转化能力强的高端汽车工程师。对汽车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创融合,产学研用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迄今为止,学校已为汽车行业培养了11万名专业人才,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嘉宾批评指正!最后,欢迎各位领导嘉宾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和合作洽谈,祝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安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