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已有25个省市及自治区共计发布了氢能产业专项政策337项。 特别是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来,河南、山西、辽宁、上海、内蒙、四川、湖北、宁夏、安徽、湖南、北京等省市相继发布了氢能产业规划或扶持政策,氢能产业大有“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之势头。这充分反映了各地都有意愿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动能培育,纷纷实施产业链布局。 在总站网氢能组看来,这体现了各地已经认识到氢能产业的重要性,并且正在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启动更多的示范项目,让越来越多的群体正确认识氢能、氢车、氢经济、氢社会。 但同时总站网氢能组也认为,地方应科学的制定氢能产业规划,不能仅靠热情和态度,还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和财力、物力,摸清“家底”,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地特色、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相对科学的氢能产业规划。
为此,总站网氢能组仔细梳理了部分地区(特别是部分非示范区域)近期出台的氢能产业规划,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围绕着交通领域的加氢站和车辆来定阶段性目标。比如大部分地区都将氢能发展分为2021年—2025年和2026年—2030年两个阶段,其中2025年前以示范为主。从规划看,2023年氢能发展与2022年比较没有实质性增长。一般都计划到2024年—2025年,各地基础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开始放量。 二是布局几乎全部涵盖氢能全产业链,涉及制氢、储氢装备、加氢站建设及氢燃料电池等关键设备制造,普遍存在“求大求全,别人干我也干”的现象。 三是部分地方的规划给人感觉是凭主观想象制定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利用本地特色的资源优势,对氢能某个产业环节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切入。 总之,近期密集出台的多地氢能产业规划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没有反映出差异化。根据调研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情况有: 情况之一,部分地区缺少对本地资源优势的了解和自身实力的正确认识,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途径的氢能产业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燃料电池汽车非示范区域,与北上广城市群比较,缺乏燃料电池的核心产品技术(如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电解槽、氢储运装备制造技术等),龙头企业的行业地位也不突出。 而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非示范区域凭着一时的热情规划布局了氢能的全产业链,尤其是准备大举进发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还需慎重考虑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总站网氢能组认为,这些做法要想在个别非示范区域实时操作,恐怕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首要的不只是市场,更是核心技术。 在氢能全产业链中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作为竞争力,则龙头企业的地位不会突出,而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又如何靠龙头效应来拉动本地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 总站网氢能组认为,要在区域建立氢能全产业链,必须要同时具备燃料电池核心产品的技术实力和龙头企业,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氢气(未来有绿氢)供应能力,否则发展产业只能是南柯一梦。 比如,上海城市群之所以能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就是因为上海20多年以来,培育了一批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具备核心的龙头企业,同时还有顶尖高校研究院源源不断提供新突破和人才。 在燃料电池领域,上海不仅有以捷氢、重塑等燃料电池系统水平一流的小巨人企业,及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也有业内头部企业,如神力、治臻、唐锋、青氢等。 同时,核心材料还有济平催化剂等优质企业;在氢燃料整车应用端,上汽集团拥有国内唯一在售燃料电池MPV——大通G20,申龙客车、万象等均已有量产车型,并有小氢汽车等造车新势力正茁壮成长;基础设施方面,已有舜华、氢枫、中石化氢能、浦江特气等制氢加氢龙头企业;宝武集团、航天氢能等大型央企在本地都有相关氢能公司,能打造本地闭环产业生态。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区域里,浙江省有丰富的副产氢资源,聚集了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国鸿等知名企业;江苏省张家港市是高压容器重镇,已培育出国富氢能等代表性企业,如皋作为UNDP氢能小镇,已有江苏清能、势加透博等国内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安徽省具有丰富氢能应用场景,明天氢能等企业已脱颖而出。 可以说,从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到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供能的应用,长三角拥有国内最多独角兽企业,足以支持上海建立和形成健康坚强的氢能产业链。 因此,总站网氢能组认为,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尚不具备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的资源和实力,在做规划时只有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氢能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中实施重点突破、重点发展才切实可行。 如果在氢能产业链布局方面一味的“贪大求全”,不顾自身实力,最终会导致“劳民伤财,浪费资源”的结局。 当然,在近期出台的氢能产业规划中,也有部分地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比较务实的规划。 比如宁夏自治区,在近期出台的氢能产业规划中,就根据自身的禀赋以上游能源为主导,精准的制定了体现自身氢能资源优势的战略规划。据了解,宁夏最大的优势就是氢气来源比较广泛。 按规划,宁夏发展目标是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目前,宁夏已加入上海和河南城市群,主要承担清洁低碳应用示范和50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的示范推广任务。 情况之二,氢能规划顶层设计和地方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各地都积极出台氢能产业规划,但其中有不少规划并未深刻领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当然,有些地区的规划较早,还有些地方的规范本身就是侧重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多地方的规划往往在于发展区域经济,快速见效的目的比较明显(此处特指经济效益)。 有些地方则有为招商而规划的嫌疑。说到底是因为缺乏氢能产业链顶层设计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导致各地规划都是画地为牢,企业不得不以投资换订单。 因此,国家层面亟需建立健全氢能产业规划的协调管理机构,以便总览全局、统筹产业链各环节和全国各地区的氢能产业协同发展,尽快形成氢片区规划,避免初创企业各地落地空壳公司,疲于奔命,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情况之三,有些地方盲目跟风,轻信氢能汽车是第二次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 部分地区存在盲目跟风搞“形象工程”,没有汽车产业基础,却盲目追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有些地区大搞氢能产业园区,更像是弥补前些年错过新能源汽车浪潮起步的“遗憾”。 还有些地方同类型企业出现抢夺订单“内卷”行为,地方政府为搞平衡,往往拆分订单,或者要求运营单位增加订单数量,车辆落地后对其真正运营状况却缺乏足够关心。对后续市场需求因此发生的变化,也缺乏预知和切实关注。 总之,总站网氢能组希望,地方出台氢能产业规划,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承载能力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地进行理性布局。 因为氢能应用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高技术密集、高资本密集产业,除了龙头企业拉动示范,还需要形成氢能产业链完善且优质的企业群,否则很难推动完备的产业链实现长期经济链效益。 此外,氢能应用于交通领域,只是前期发展的方式之一,即使在现阶段,除了车辆本身,氢能产业链还有更多领域可以拓展,在制储运加、关键技术、装备制造等基础工业、基础材料等方面都会有广阔的市场。 希望各地方要根据本地资源特色,选择比较适合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 氢气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重点选择制备、储运和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而经济发达、技术实力较强的区域,则需更关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本身的突破。 总站网氢能组呼吁国家层面能依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尽快建立国家级管理部门,并统一区域氢能产业规划,通过“技术+市场”两条腿的创新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市场培育,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毕竟,氢能规划当前亟需连点成链,未来才能点石成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