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这一地理名词,据记载最早出现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折中的"大连湾";1897年冬沙俄强闯旅顺口,零租金在大连湾开埠建市,命名为“达里尼”(俄语 “远处”);日俄战争1904年结束后,日本接管大连。1907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开始大规模实施了城市“电气铁道”筹建计划。
1909年9月25日, 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在大连开通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这标志着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城市公交的开始。同时也让大连成为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座拥有公交车的城市。
该线路由电气游园(原动物园,今中心裕景)经大正通(今中山路、人民路)至大栈桥(今港湾桥),单程2.45公里。
位于大连民主广场一隅的这座小红楼,现在仍旧是大连公交电车分公司的办公地址。
当年是这样的(2016、2017年大连建设海底隧道曾拟全部或部分拆除)。
红色小楼后面是“满铁电车修理工场”旧址, 1909年与大连市第一条电气铁道同时建成。1951年这里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辆有轨电车。
小楼背后当年是这样的。
1910年11月2日第一市场(现胜利广场东)有轨电车线路竣工通车。
大连最早的车辆为30台11型电车,车体由美国布列斯顿制造,底盘由英国蒙天吉布森制造,电气部分由德国制造,为木制复车台,每辆车定员72人,满载145人,当时俗称“美国大木笼子”。
1921年生产的带空气制动器的“41型”(行驶线路为胜利桥到大连火车站)。
1925年5月生产的带转向架的“301型”有轨电车。
1928年6月的“满铁”车型。 当时的大连,殖民烙印处处皆是,电车车身以颜色分级,舒适干净的白色电车专供以日本人为主的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乘坐红色低级“劳工车”。
截止1945年日本投降前,大连电车共有11条线路,三个营业所,两个维修厂。但在1946大连市政府接管大连都市交通株式交通会社时,运营线路只剩下3条,百余台车辆仅有38台还可勉强使用。
1948年6月,交通公司举办了第一批电车女驾驶员学习班,从此由女驾驶员驾驶电车的传统延续至今(有轨电车P驾照)。 经过恢复,至1949年,大连市内6条有轨电车线路上共有车辆105台,日客运量10万多人次。
1951年10月1日,旅大市交通公司电车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辆有轨电车1000型“成功号”研制成功,旅大市政府举行了出车典礼,同时向毛泽东主席发了致敬电。1000型有轨电车成为大连人民的骄傲,成为大连市有轨电车的主力车型(1000型有轨电车直至1997年后开始陆续退役)。 之后,迎来了大连有轨电车发展的巅峰时期,五六十年代最多时建有线路11条,总长48.9公里,车辆144台,职工5000余人,日均客运量45.33万人次。有轨电车成为当时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时速只有十公里左右的有轨电车跟不上时代的快车道了,很多城市纷纷取消了有轨电车,到1977年时,全市仅剩下3条有轨电车线路:201路、202路、203路(目前为201路、202路两条有轨电车线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口增长,城市交通压力变大了.为改善城市市民出行条件,1983年1月1日由电车工厂研制的7000型有轨电车投入运营。
1983年4月1日,由电车工厂研制的我国第一辆DL-621型铰接式有轨电车投入运营。DL-621型铰接式有轨电车的运营,有效地应对了当时的“乘车难”问题。这台长22米,最多能容纳350人的电车是将两节车厢完美结合的“六轴车”,老百姓叫它“一扫光” (因为这个车一来,站台等车的人全都能上去车) 。 “DL-621型”荣获了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型有轨电车的定型和批量生产为我国研制大运量轻轨车辆奠定了基础。“一扫光”还登上了英国《现代电车》杂志的封面,吸引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电车专家前来学习。
1997年8月大连电车工厂制造了DL8000型有轨电车。
至20世纪末,原有DL8000型更换为大连电车工厂生产的大连人牌DL6WA型双铰接式六轴现代有轨电车。
目前正在201路、202路运营的DL6WA型70%低地板轻轨电车。
2006年6月10日至2007年12月30日,对201、203路进行轨线改造,将两线合并,将线路延伸至海之韵公园,更换部分车辆为DL6WA型有轨电车,同时保留16台1935-1938年由日本研制的、经过翻新改造的DL3000型电车。
升级改造后的3000型有轨电车,古朴与现代相结合,基本还原了70年代老电车的古朴风貌,恢复了全车木质件造型和铜质前大灯等。颜色有红、绿两种,201路运营至今,已经成为大连的一道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