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氟多李云峰:动力电池一年一迭代,导致整体安全性出问题

6月23日,2019 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宁召开,本次论坛主题将聚焦“用高安全、低成本、可回收的电池支撑电动汽车健康发展”,主要探讨下一阶段如何保障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动力电池企业如何获得成本竞争优势以及如何构建成熟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

多氟多李云峰:动力电池一年一迭代,导致整体安全性出问题

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峰发表主旨演讲,内容实录如下:

我今天第一次讲电池,因为第一次讲,所以难免有很多疏漏,希望大家多一些批评与指证。

多氟多2006年起搞电池材料,目前量产的材料有:1、六氟磷酸锂,全球市场占有率18%左右,全国30%左右。2、电解液,今年的出货量全国第四。3、锰酸锂,今年出货量全国排第三。

我们2010年开始做电池,确实非常难做,中间栽了很多跟头,今年以来比去年有了不少进步,今年的软包电池装机量在全国排名第二,我的PPT主要是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对行业的简单分析,第二个是产品设计,第三是我们的简单介绍。

我们说电池一般是四个问题,新能源推广对比燃油车,续航,安全,充电,成本,其实从企业角度来讲,包括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核心问题是两个,安全和成本,第一是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第二多少钱给我。今天的分析主要也是分析这两点。先说说安全问题,尤其是今年以来,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大部分是因为整个快速迭代引起的问题,再把以前日本公司做的电动化的蓝图翻出来看看,最开始的时候,日本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他们觉得EV主要还是应用在小型的短途用恩车上,再看看现在达到的续航历程,如果按照整车设计来看,给的空间,大型SUV已经做到500,包括B级车都可以做到500,小型车做到300公里也是不错的,从2018年各车型来看,可以看到A0级以下的车占到70%的市场,其实要求还是比较高,因此就产生了安全性的问题。我们看今年以来出问题更多的是高能量密度电池,分为五个层次,整车系统,材料的,模组的,电芯层面,系统层面,以前有的做电池朋友说,我们这个电池一年一变更,我们就是要超越摩尔定律,其实我感觉这是太困难了,我们看芯片行业,6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不管从设计层面还是工程层面,还是应用场景都要比汽车电池的难度小的多,而我们传统燃油车一般三年才研发一个新车型,对于新能源来讲有很多非常变化的条件,但我们又要求它一年一迭代,这就导致了整个的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众也不是很放心,这次来开会大家都似乎不像以前那样乐观。2020年我们的迭代没有像拔苗助长的要求,安全性的问题对企业来讲可能会压力没那么大,这样就能得到一些缓解。另外就是成本,肯定得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从需求端出发,一直到整个回收端,我们目前说成本的时候,第一肯定是平台化,现在都在做,过去成本有点高的原因是大部分新能源车都是基于改装的,现在不管是大众的,还是戴姆勒,还是国内的车厂,都把整个新能源汽车在平台化的基础上做。这里我想说的是平台化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开放是策略层面的东西,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强强联合,那会导致什么?大家觉得在这里我变化的少一些,因此我们有时候把现在这些大的电池工厂一季报和去年的一季报比比可以看到,应收帐款至少比去年降了一半,说明没有钱就不会给你货,因此这些主机厂如果总是面临这么强势的电池厂也会困难一些,有时候的强强联合可能形成两强难存,但有时候大手拉小手可能会友谊长存。不管怎样,给一些机会,这个行业都会更加的万紫千红。

第二是有了平台化以后,相对标准化更有利于降低我们的成本,在标准化方面,我想我们企业内部,尤其是电池行业内部也得做一些自律,如果标准化以后,对企业的研发得多做考量,而不仅仅是今年甚至半年的考虑,对全行业来讲,现在看到基本上从主材到整车,实际上毛利率都非常低,而上游资源类的企业反而是特别高,我们在2016年毛利也特别高,现在想来对这个行业不见得是好事,如果大家都不好,就这一端毛利特别高的时候对整个行业也不一定是好事。第三个是电芯成本,前面需要全行业共同做的事情,但是电芯成本是电池企业自己的内功了,我们看到自己的成本87%都来自材料,对于电池企业来讲,材料的布局对于电池成本的控制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以前做材料出身,本身我们有氟的矿山,氟锂结合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三元材料,

锰酸方面也有所研究,这样对成本有一定的优势。这是我们做的一些企业的实景图,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价格,本来这个价格预测是比较大胆的,但刚才黄老师说,那得系统性的,我们就立马感觉没有止境,我们希望把整个售价做到一块左右还能承受,明年随着能量密度提升,技术进步做到9毛钱的售价应该也是没有太大问题,至于未来能不能做到7毛钱,我想下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到,从成本上来讲,电池厂很难往下做,如果有新的商业模式的介入,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我们电池退役下来以后,通过梯次利用,通过储能,通过再回收,如果有更好的商业模式,那也会达到黄老师的目标。

我们的研发路线整个电池规模还不太大,目前来讲是2G瓦,年底是4G瓦,今年和明年主要做355和390电池的系统,等到2021年做590的电池。产能规划是今年大约到年底会投产4G瓦,明年再投个5G瓦左右,达到10G瓦的产能。目前在产电池型号主要有两种,一个是46AH的,一个是55AH的,模组第一个是就46和55的软包电芯的模组化去做,我们自己可以做也可以给主机厂提供,未来基于VDA的标准化模组去做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最早成立是1999年,现在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目前全国有14家分公司,在西北有两家分公司,2010年上市,在2015年收购了河北红星汽车制造公司,2017年软包电池也货币了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基金的支持,今年1-5月份软包电池出货量排到全国第二,产品跟咱们行业相关的电解液,正极材料,此外在半导体行业也做了很多工作,目前这些产品在中国也是第一名,也荣获了一些荣誉,在2018恩年去年一月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也是唯一一家由企业为独立完成人拿到的奖项,也参与了智能制造行业的标准制定,也是河南省的智能制造工厂,谢谢大家!

(本站特邀请李云峰本人审核确认)


主页 > 新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