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 创优 • 创见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氢·智会 >

建言“十四五”氢能发展

时间:  2020-07-31 14:25  来源:  未知   作者:   fergus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建言“十四五”氢能发展
2020年7月17日 
总结报告 
氢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氢能来源丰富,应用广泛,在提供能源服务过程中,可以实现零碳排放,有望成为能源转型的“整合器”(integrator)。然而氢气是稀缺资源,按照其来源有“绿氢”、“蓝氢” 、“灰氢”之分,在制取、运输、储存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其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全球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制高点。
建言“十四五”氢能发展
继日本于2017年把氢能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后,德国也于2020年6月10日通过了《国家氢能战略》,并成立了有25名成员组成的国家氢能委员会。韩国在2019年初出台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欧盟在原来氢能路线图的基础上,于2020年7月8日发布了氢能战略,目标是将氢能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目前的不到2%提升到2050年的24%,并创造出至少54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则是最早倡导氢能经济的国家,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2020年3月,19家美国企业与机构联合发布了《美国氢能经济新路线图》,目标是让氢能在2050年满足美国14%的终端能源需求。在中国,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尚未明确,相关技术研发、产业布局都在呼唤着一个明晰的国家战略出台。
 
建言“十四五”氢能发展
2020年7月17日,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携手亚洲开发银行、北大能源研究院联合举办了建言“十四五”能源发展系列活动第五场,以“建言‘十四五’氢能发展”为主题,讨论了中国氢能发展的相关问题。
 
会上,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朱德权博士做了题为“氢能源产业在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旨发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中国神华集团董事局局长黄清做了点评。
 
“十四五”国家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组长吴吟、副组长周大地、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张玉卓、北大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亚洲开发银行能源部门首席执行官翟永平等专家就我国氢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规划与标准、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政策等话题发表见解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博士主持了会议并就《欧盟能源系统集成战略》、《欧盟氢能战略》和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做了开场介绍。来自国家部委、学术机构和相关企业约4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1. 陈新华博士的开场要点
为了引导会议主题,陈新华博士首先分享了氢能技术发展的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应该将《欧盟氢能战略》和同一时间发布的《欧盟能源系统集成战略》放在一起阅读,后者是核心。
 
大家知道,欧盟一直在推动能源领域改革和能源市场一体化,主要涉及电力和天然气,但发现电力系统做电力的、天然气系统做天然气的,市场规则各自为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多个孤岛,影响整体效率,无法达成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所以,需要一个新的能源系统,把不同的能源载体、基础设施和消费部门整合在一起,从能源系统整体来考虑,因此出台了《欧盟能源系统集成战略》。这一系统集成战略包括三大支柱:一是要以能效为核心建立更易于“能量循环利用”的能源系统,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基础,更有效利用本地能源,同时最大程度实现当地工厂、数据中心等排放的废热及由生物废物或废水处理厂产生的低品质能源再利用。二是在终端领域大力推进电气化,打造一个百万数量级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三是对于难以实现电气化的领域,则用可再生氢能、可持续生物燃料和沼气来进行深度脱碳。这个能源系统集成战略是欧盟目前正在推进的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下一代欧盟计划、新工业战略等更大范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内容值得我国“十四五”规划借鉴。   
 
第二个体会:欧盟认为,氢能,特别是从可再生能源电解产生的“绿氢”,可以在能源系统集成中扮演重要的汇聚点(Nodal)或者集成者的作用。氢能可以吸纳大量可再生能源,在电力富余时提供负荷,并可以提供长期的能量储存。在应用端,氢能可以帮助难以脱碳的领域,如交通领域的重型卡车、船舶、火车,工业领域的炼化和钢铁行业。氢能还可以和二氧化碳结合产生合成燃料。在终端使用时,氢能不排放任何污染物。
 
第三个体会:碳、氢、电子是驱动世界的三个重要元素,而在未来无碳的能源世界里,氢能和电力可以提供驱动世界运转的热力、电力和动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今后的世界可能所有的碳元素、碳氢化合物都将被作为化工原料,而不是燃料,而驱动世界运转的热力、电力和动力都可以由氢能和电力来提供,储氢跟储电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欧盟氢能战略也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是帮助其实现2050年碳中和最为关键的战略之一。
 
2. 朱德权博士的主要观点总结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朱德权博士演讲的题目是“氢能源产业在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十四五’规划建议”,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氢能产业是一个具有核心技术、需多方协作的巨大行业
首先,绿氢在能源供应侧与需求侧都迎来发展机遇。从供应侧,技术进步使得在一些特定地区和特定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开始低于化石能源,这是推动氢能发展的第一个动力。从需求侧,氢能除了符合《巴黎气候协定》绿色发展方向外,非常重要的是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尤其是燃料电池的技术进步,使氢能应用具备了经济性。氢能是可再生能源和燃料电池链接的一个载体,氢的这个载体克服了电力缺乏缓冲能力,即没有储能功能的问题。另外,天然气管网可以输送氢气,不需要再去建立大规模的氢气输送网络,为氢能未来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其次,氢能有望为我国步入高质量增长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增量市场。中美贸易战之后,在一些新技术领域,随着我国价值链往高端进军,必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存量竞争,但氢能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是一个增量市场。我们不存在和发达国家的竞争问题,相反和发达国家是分工和分享的关系。所以,我国氢能产业可以定位为一个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分工和分享的产业,而且发展氢能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       
 
(2)氢能正成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国家能源创新与再工业化的焦点
欧盟在今年 7月8日发布《欧洲氢能战略》之前,于2019年6月公布了《清洁氢能欧洲伙伴计划》。该计划核心内容包括三大共识、三大远景和到2030年的七大目标。
 
三大共识:一是认为发展氢能是欧盟完成《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所规定的减排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二是认为欧盟在氢能发展方面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应进一步巩固;三是认为氢能在欧盟再工业化进程中将扮演关键角色,因为发展氢能会带动从材料、机械装备到电力电子等一系列巨大的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链。
三大愿景:一是加速交通、供暖、发电和工业领域的全脱碳技术应用;二是实现在无补贴条件下,氢能在价值链关键环节的规模化发展并具竞争力;三是实现氢能的清洁技术集中安全部署和使用。
七大目标:一是实现多种清洁制氢的生产技术路线,特别是零碳路线,即蓝氢(化石能源经过碳捕捉过程后制的氢)和绿氢(可再生能源制的氢),生产成本要达到1.5—3欧元/公斤;二是主要发展绿氢,要带动20-40个GW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即风电和光伏在欧洲可获得进一步发展;三是氢能规模化运输成本要小于1欧元/公斤;四是交通领域在免税条件下氢能总成本要低于汽柴油;五是要实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成本和现在使用的汽柴油动力系统成本相当;六是实现氢能在发电和供暖的规模化利用,建立50万个燃料电池装置供家庭和建筑物使用;七是要实现氢能在耗能工业的广泛应用和替代,比如炼钢、石化等领域。
 
德国2020年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计划2030年前投入90亿欧元发展氢能。规定绿氢在氢能市场中占比要达到20%,而且把氢能作为保障德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要通过氢能创新技术研发、技术出口增强其工业竞争力,也就是说德国把氢能装备看成继汽车之后其新兴产业再工业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日本是最早制定氢能战略的国家,在2014年通过的《能源基本计划》里就把氢能定为二次能源的核心。2017年12月氢能在这个基本计划中被单列了出来,又制订了《基本氢能战略》,并提出构建氢能社会。2019年进一步提出了氢能发展路线图,把氢能发展的三大技术领域非常明确地提了出来,即:燃料电池技术、水电解技术、氢能的供应链技术。另外,日本在行业协会和企业层面进行了非常严密部署,比如,以丰田为首的汽车联盟在日本筑波建立了燃料电池汽车测试中心,日本政府又在九州建立了氢能产品测试与研究中心,制定标准;规划了如何将澳大利亚褐煤制的氢运到日本,包括开始了液态氢能运输船的设计和建造。
 
韩国方面,虽然现代集团是氢能汽车世界先驱企业之一,但韩国在国家层面部署氢能产业较晚。韩国真正重视氢能是从2018年开始的,2019年1月制定了《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后行动迅速,2019年10月其国土、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部宣布了《氢试点城市推广战略》,目标是2040年全国40%的城市将使用氢能。
 
美国氢能主要集中在加州。美国能源部每年做一次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发布,对氢能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目前,加州的氢能应用场景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全的。
 
(3)中国氢能有机会成为引领全球的新型产业
我国氢能发展具备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没有的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我们有全球最廉价的氢资源,尤其是工业副产氢,如高纯的氯碱氢气,还有石化厂、焦化厂的氢气,非常容易构建以地级市为中心的点状应用场景。我国这些工业副产氢不但量大,而且非常便宜。另外,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弃水等弃电量达1千亿度,如果利用弃掉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则成本会非常低。例如,我们在张家口建设了一个风电制氢工厂,现在每小时2千方,二期将达到1万方,为冬奥会进行氢能供应。实践证明,未来完全可以在每公斤40元人民币以内向交通工具提供便宜的氢气,而欧洲、日本和美国基本上在每公斤10美元以上。所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我国有特别的优势。
二是我国应用场景丰富,有巨大的商用车、船舶和公交车市场,这个市场对加氢站都是单点和双点即可满足要求,克服了加氢站开始必须成网的困难,这是全球其他国家没有的。布一个加氢站,200辆物流车都可以盈利,在国外很难找到这样的应用场景。比如,目前张家口的174辆公交车的加氢站就是盈利的;北京的永丰加氢站现在是100辆客车,基本可以实现现金流平衡。目前,我们在北京大兴正建设一个日加氢3.6吨的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这个加氢站建好后可为京东亚州一号物流中心一半的车辆提供加氢服务。这样的供应场景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三是我国可以发挥很好的政策支持作用,现在车补后的氢燃料车辆购置成本与传统燃油车辆几乎是相同的。
(4)我国氢能发展还需要补齐产业链、政策等诸多短板 
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和国家相比,我国氢能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短板。 
 
一是我国氢能产业链不配套、不完整,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以创业公司为引导,大型企业介入不够;二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能力与其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三是补贴政策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补贴政策主要在汽车领域,而在能源领域没有促进氢能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仍是“能源围着车转”;四是氢能的制、储、运、加各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五是我国没有建立国家级氢能安全测试中心;六是我国氢能安全和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滞后;七是氢能发展没有顶层设计,政府各部门职能处于碎片化。 
 
(5)我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相关零部件的国产化正在加速 
我国第四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已经能做到500瓦/公斤的功率密度,目前已经国产化;辅助系统的空压机我国企业已经开始规模化制造;质子交换膜处于验证阶段;增湿器和氢气循环泵已经部分国产化,需要进一步验证。最近三年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相关的零部件国产化步伐很快。燃料电池系统30-50千瓦、60-80千瓦的商用车产品都商业化了,120千瓦在研中,可能会在2021年投入应用。重卡是氢能最好的应用场景,所以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展非常重要。燃料电池系统现在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0%,氢气和空气的智能控制,以及水、热和电等能量控制,都已进入了世界一流水准。低温启动可以做到负30度启动、负40度存储,也是世界一流水准。
 
(6)我国碱性电解槽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PEM电解槽技术显著落后
碱性电解槽我国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在张家口建的风电制氢工厂,电解槽1000方/小时,压力是5兆帕,点位制氢能耗低于4.1度电,能效86%,在世界上领先,可以成为我国规模巨大的绿氢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支撑。
 
PEM是未来电解槽的发展方向,中国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单位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工业化显著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
 
(7)我国氢供应链技术中氢的制、储、运成套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我国在液态氢成套装备制造方面,有小规模技术,但能耗高,规模化技术处于空白,目前基本上控制在德国林德公司、法国的法液空公司手上。
 
其次,在高压和液态的储运方面,技术差别不大,但我国工业化进展较慢,我国的政策和标准滞后是工业化进展缓慢的主因。实际上我国有LNG的技术基础,液态氢的储运工业化能够很快能追上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高压氢储运技术还主要停留在“一型瓶”上,因“二型瓶”是过渡性产品,而“三型瓶”适合车载、不适合运输,故“高压四型瓶”作为先进储运技术,特别是“玻璃纤维四型瓶”技术,我国显著落后,连研发都没有,而欧盟四型瓶已经工业化了,包括一些高压阀门、管件技术等。所以在氢气储运设备的关键零部件方面我们还差的很远。车载四型瓶也差距很大。
 
另外,在副产氢高纯净化方面,我国具有成套技术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8)运输领域液态氢将成为未来氢能发展的主流
从运输上讲,液态氢加氢站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远低于高压氢加氢站,虽然液态氢每公斤多增加10度电耗,但是400公里以上运输与压力氢气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目前,我国的关注点还在高压氢上,实际上日本已经从高压氢开始转向液态氢了,而且有机液态氢储氢等都是适合跨洋运输的。所以我国在液态氢发展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我们的实际测算,从山东滨州工厂运到北京大兴,如果是液态氢只要每公斤2.3元,折百公里每公斤运费不到0.6元,液化成本只有每公斤7元,运输超过200公里显然液态氢全供应链成本最低,液态氢运输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9) 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一:我国应从国际政治高度认识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中美脱钩是大概率事件,世界经济有可能变成两个阵营甚至于碎片化。绿色发展现在是我们和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为数不多的共同语言。比如,在《巴黎气候协定》方面,尤其与欧洲我们容易形成共识和互信。所以,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是我国和欧洲非常好的一个合作分享领域,而且我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我们有机会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既有共同的价值观、又有共同利益观的领域,相比其它领域更容易推动与欧洲的合作。所以,在当前中美有脱钩倾向的状态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高度来看待氢能是必要的。
 
建议二:在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支持氢能发展。 
德国在氢能发展上既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又有发展路线图,还有主管机构落实,在氢能产业的上下游、宏微观方面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系统。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学习。
 
我国目前缺乏顶层设计,氢能涉及的众多主管部门缺乏统筹,从科技部,到工信部,再到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住建部、应急部、国家质检总局、交通部等,都是针对本部门管理职责的一种碎片化管理。无法把涉及氢能的科研、产业、政策深度融合,无法支撑氢能全产业链、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急需顶层设计来解决。顶层设计之后还需要加快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因为氢能行业涉及到高压、涉及危化品。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就无法构造应用场景;没有产品标准,企业产品就无法商业化规模化。而这两类标准都需要配备测试中心。所以,我国氢能的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和测试中心建设和检测技术的发展都要加速,否则可能失去优势。 
 
建议三:我国氢能应用场景应从单一的汽车领域向交通、建筑和工业原料多场景转变。 
目前,我国氢能发展的“积分制”政策在征求意见期间,这个政策仅集中在汽车领域。而氢能源有三个应用场景,交通、建筑和工业。因为场景越多越容易规模化,越容易把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下来,也越容易把绿氢制作的成本降下来,这样也越容易发展核心技术。另外,政策设计也非常重要。我国在电动车领域的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出现了“骗补”现象等诸多问题,但总体上电动车补贴政策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带动起来了,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对待氢能发展,如燃料电池,我国应综合运用税收等多种手段,特别是购置权,使用路权等,把多种政策手段整合、协调好,对我国氢能多场景应用和扩展非常重要。在坚持以绿氢为发展方向的同时,推进化工副产氢,不排斥化石能源制氢加上CCUS等多种路径,使氢产业链规模化。
 
建议四:我国应用好各类金融工具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 
建议我国充分利用好金融手段支持氢能产业链的快速形成。一是可以考虑投资基金,类似我国在集成电路方面的国家投资基金,比如:以建立一个国家母基金的形式来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鼓励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依照挪威的做法,碳价在每吨67欧元时,绿氢生产成本就可以用来合成氨、合成甲醇,那么这时可再生能源制氢用于工业和二氧化碳捕集就具备竞争力了。二是可以考虑绿色信贷,因为绿色信贷往往是长周期、低利率,作为金融手段可以大力支持氢能的发展。三是利用证券市场支持氢能发展。随着氢能公司上市,大家对氢能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有信心。投资人对氢能在证券市场的关注度会不断升温,未来氢能行业会受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支持。 
 
3. 与会专家主要观点总结
与会专家感谢朱德权教授的精彩分享,并围绕我国氢能发展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工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 观点总结如下。
 
(1)要做好氢能这篇大文章,必须正视我国氢能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是在核心技术如电堆领域,我国在技术、性能、成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而在一些装备制作方面,比如储氢罐,核心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替代难度非常大。二是各地的氢能发展同质化严重。目前全国30多个地方政府出台的氢能规划、氢能指导意见等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没有考虑到当地是否具备发展氢能的优势,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三是氢能产业链发展不均衡,过分重视氢能应用领域,忽视上游供应链建设,忽视了相应的配套准备工作,导致目前很多项目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进困难。四是氢能发展的商业模式尚未明确,目前许多项目都依托补贴来推动相关的示范和应用。五是在国家层面,在要不要发展氢能、如何发展、现在是不是发展氢能产业良好的时机、氢能经济的竞争力、技术发展与市场开拓之间的关系、氢气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能源商品、哪个部委牵头编制氢能规划等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2)应做好顶层设计,将氢能纳入我国“十四五”能源战略规划,从宏观政策层面给出氢能的战略定位。
首先,要立足国情,谋划氢能发展的初心和定位。国际上氢能备受关注,但每个国家发展氢能的初衷并不相同,比如,日本主要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韩国与日本的初衷类似,通过扶持氢能产业提振韩国经济;欧洲则更多是从解决气候变化和扩大新能源应用的角度发展氢能;美国更多考虑的是未来实现制造业回归,重新获取全球能源技术主导权。我国一方面可以把氢能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手段。另一方面,从储能角度可以把氢能作为加快交通与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带动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
 
其次,我国应该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燃料电池的利润大多是在上游电堆环节,核心技术在国外,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这些国家面临扩大下游市场摊薄研发成本的困境。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大规模敞开市场,就会导致产业链利润大幅外流,出现花自己的钱帮别人开拓市场的尴尬局面,并在国际关系恶化时很容易受制于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氢能应把自己的市场开放与自主创新进度相匹配,在掌握核心技术前不应该大规模推广终端应用。
 
第三,应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攻克氢能核心技术。日本在发挥国家整体优势方面做的很好,日本经产省有一个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它通过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参加,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集中进行科研攻关。即:经产省出钱,各个大企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金融组织都参与投入,直接进行技术攻关,很快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并避免了分散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而我国目前在氢能发展方面,人才缺乏,抢人大战非常激烈。很多企业挖了很多技术人才组织科研和技术公关。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省都在搞氢能,都盯准核心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很多地方或者企业都说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实际上处于分散研发、恶性竞争状态。为此,国家层面需要成立一个高层次的协调机构,统筹各方面的资金和研发力量集中攻关,发挥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
 
(3)应研究制定我国氢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明确氢能在各领域的定位。
首先,我国应明确以非化石能源电解水生产“绿氢”作为主要原料来源的发展方向。我国风电、光伏成本下降很快,未来的增长潜力还很大,应主要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制氢作为支持氢能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要注意氢能的规模化发展不能依靠弃风、弃电,而是要考虑专门用来制氢的电厂,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划上考虑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变成氢。此外,在重视氢气压缩运输、液态输氢技术的基础上,重视固态运输的发展。对国外某些技术路线要谨慎对待,不盲目跟风,比如欧盟把氢气与天然气混合运输后再分离的做法。
 
其次,要认真研究氢能与蓄电池两种技术路线的选择与定位。氢能作为未来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一种低碳技术路线,在交通领域与蓄电池系统形成竞争。应从能源全系统角度评估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及其经济性。
 
第三,进一步评估认证灰氢和绿氢发展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制氢的技术选择较多,有煤制氢加CCUS、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每种制氢都存在不确定性。比如,煤制氢可能涉及到碳排放问题和煤炭消费总量上升的问题;天然气制氢则可能涉及到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长导致能源安全问题;工业副产氢则是总量还有限,能不能满足未来整个氢能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并不确定。就绿氢而言,尽管可再生能源成本在下降,但是如果大家都希望在低谷用电,且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征,这些都会对电网造成很大冲击。这些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在确定技术路线和政策设计前进行很好论证。
 
第四,要探索利用氢能解决我国钢铁和化工领域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我国钢铁行业的低碳清洁化路线是否可以靠氢还原来解决,这是一个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是第一钢铁生产大国,未来即使钢铁产量有所下降,仍然会保持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的位置,这项技术能否用得上,能否实现解决行业碳排放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考虑。在化工领域,我国是世界上化工原料最多的国家,不管是煤化工还是石油化工,原材料制备是否可以由氢来制造碳氢化合物,这方面也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五,要在“十四五”期间,在各应用领域开展系统性示范,积极探索氢能大规模发展的商业模式。要避免各地氢能发展同质化而造成大量资金浪费的现象,改变电动汽车发展初期盲目补贴的做法。应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城市或项目,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稳步推动产业化。示范的应用场景应突出差异化,防范产业盲目跟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示范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及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发挥强大的国内市场的战略优势,加快自主升级迭代步伐。在商业模式方面,应把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金融工具与下一步电力交易机制改革相结合,一起考虑氢能产业生态的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内制氢、用电交易机制上取得突破,降低制氢的用电成本,在一定区域内推动自循环的氢能运营生态模式。
 
(4)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应为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具体包括:
一是在国家层面,强化针对氢能的公共服务。应加强氢能相关的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先鼓励基础技术研发而不是终端应用,重视人才培养和社会大众普及教育,进一步支持中国氢能联盟等机构做好相关公共服务工作。
 
二是要重视氢能国际合作。国际上氢能备受关注,尽管我国在氢能发展上要做到自主可控,但介于氢能产业链太长,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开展合作,在增量市场上实现共赢。
 
三要充分考虑到氢气的危化品属性,高度重视氢能的安全问题。通过建立氢能测试中心,制定安全监管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取、储运、加注、利用等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很多标准还处于跟随状态,急需通过国际合作,找到我们能够引领国际在氢能行业发展的位置。
 
四要关注绿氢与碳交易市场、绿氢贸易、绿氢认证。绿氢发展会影响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与碳定价,而且,绿氢贸易也会随着氢能市场发展起来,其中对绿氢的认证将成为整体氢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值得关注。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

汽车总站网

  • www.chinaautoms.com/由北京茂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8056018号

    合作QQ: 30514088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国际城乐想汇3号楼1612室